珠三角省立綠道全線貫通 倡導低碳生活方式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1年1月5日,珠三角省立綠道網全線貫通。 而在一年前的廣東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上,“綠道”第一次被擺上了與會者的案頭,成為一個新鮮的東西。 “將珠三角綠道網打造為全省的標志性工程。”在…
2011年1月5日,珠三角省立綠道網全線貫通。
而在一年前的廣東省委十屆六次全會上,“綠道”第一次被擺上了與會者的案頭,成為一個新鮮的東西。
“將珠三角綠道網打造為全省的標志性工程。”在該次全會上,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表示。
早在2009年11月,在主持專題會議聽取綠道工作匯報后,汪洋當場就表示,要將珠三角綠道網建設擺在和城際軌道交通網建設同樣重要位置,建設“兩道”工程。
如今,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即實現了珠三角區域綠道的全線貫通。“這進一步優化了珠三角區域生態格局,密切了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的生態聯系。”在貫通儀式上,廣東省省長黃華華表示。
一張綠網
綠道網建設,接下來將逐步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的東西北地區延伸
珠三角綠道網就是一個運動休閑型的慢行系統。”在最近一次新聞通氣會上,廣東省副省長林木聲解釋,形象地說,就是林蔭道、慢行道和文化旅游線路的結合,具有“三道合一”的特點。
“從綠道概念的提出到建設完成,非常快速。”分管綠道建設的番禺區城管局副局長陳云華對本報感慨。
去年2月份,廣東省政府出臺了規劃期3年的《珠三角綠道網總體規劃綱要》,并設定了這樣的目標:用3年時間,在珠三角率先建成6條總長約1690公里的跨市區域綠道,形成該區域綠地系統的骨架。
此外,為聯系主線與主要發展節點,各市總共規劃了22條支線,全長約470公里。即規劃中的珠三角綠道總長為2160公里。
實際上,從目前完成的情況來看,已經超過了這一目標。
1月5日,廣東省住建廳廳長房慶方介紹,目前珠三角累計完成省立綠道2372公里。其中利用原來路面改建530.5公里,新建1841.5公里。
綠道網的建設,并不僅限于珠三角。住建廳人士透露,接下來將逐步引導珠三角綠道網向省內的東西北地區延伸,并與港澳相銜接。如沿珠江西岸布局的1號綠道,預留了與粵西綠道的接口;沿珠江東岸布局的2號綠道,則預留了與粵北、粵東和香港綠道的接口。
而實現與周邊地區接軌的目標,也提前得以實現。房慶方介紹,18個市與市之間城際交界面全部實現省立綠道互聯互通,省立綠道沿線共新增綠化1572公里。
“從趨勢看,綠道不會減少,只會越來越多。”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綠化管理處的科長楊宏宇對本報分析。
以廣州為例,該市在亞運前,就建成了總共長達1060公里的綠道,完成全年建設任務的201%。楊宏宇透露,按計劃廣州今年還將再建500公里。
綠道背后
綠道網更加倡導和引領一種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
綠道建設工作的推出,有著深遠的背景。
按照廣東住建廳的資料顯示,以目前的城市擴張速度,至2020年,珠三角地區城鄉建設用地面積將達9433平方公里,占珠三角土地面積的30%;工業用地比例也將超過25%的警戒線。實際上,早在2005年,深圳東莞兩市的建設用地占市域總面積已近達40%。珠三角各類生態用地破碎化和孤島化非常明顯。
同時,廣東住建廳綠道辦調研人員調查發現,區域綠地的生態斑塊和生態廊道,保護程度頗為不同。由農田、自然保護區等組成的生態斑塊,管理相對完善,效果明顯;但生態斑塊之間的生態廊道則往往沒有管理主體,廊道不連續、斑塊被孤立的現象普遍存在,并威脅到整體區域生態的安全。
房慶方就解釋,珠三角綠道網,就將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宜居城鄉的建設,并倡導和引領一種綠色、低碳、環保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念。
從綠道布局來看,也體現了這一點——綠道選線盡量靠近城鎮建成區。住建廳人士解釋,珠三角各城鎮的密度已經非常高,人口高度聚集,在這樣的地區建設綠道,既能服務于更多人口,提高綠道使用效率,也可緩解土地高強度開發給生態帶來的沖擊。
本報了解到,綠道建設,也被納入了地方黨政負責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工作績效考核中。
楊宏宇告訴本報,今年的考核內容,主要是綠道的建設進度和質量,明后年則主要是考核綠道的管理和運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