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整肅效力震撼 銀行貸款規模影響最高可達萬億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銀監會日前下發的《關于加強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如一顆炸彈,讓本已完成資本補充的上市銀行再次面臨資本缺口。一位商業銀行高層對《每日經濟新…
銀監會日前下發的《關于加強融資平臺貸款風險管理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如一顆炸彈,讓本已完成資本補充的上市銀行再次面臨資本缺口。一位商業銀行高層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指導意見》對于銀行影響很大,一個最直接的體現就是銀行新增信貸規模會減少。
國信證券在其名為《對平臺貸款的監管力度大幅加強》在研報中指出,《指導意見》將給銀行帶來較高的不良體現和撥備壓力,在如此嚴格和明確的要求之下,平臺貸款若符合不良貸款的條件將會迅速體現,而不像普通貸款五級分類那樣不良貸款需要經過一定的主觀性判斷和時間延遲才會體現,這將迫使銀行盡快地去補足擔保和抵質押品來規避不良。與此同時,風險權重大幅提高,也會帶來相應的充足率下降,根據對全國平臺貸款總額7.5萬億~9萬億的估算,新規總體將導致銀行資本充足率下降約1個百分點,會影響上市銀行貸款規模0.8萬億~1萬億左右。
減少近萬億新增貸款規模
《指導意見》要求,金融機構應按現金流覆蓋比例劃分的全覆蓋、基本覆蓋、半覆蓋和無覆蓋平臺貸款計算資本充足率的貸款風險權重。其中,全覆蓋類風險權重為100%;基本覆蓋類風險權重為140%;半覆蓋類風險權重為250%;無覆蓋類風險權重為300%。
“這就意味著如果有100億元的無覆蓋類平臺貸,就要占用300億規模的資本金,這將縮減銀行的信貸規模,而銀行的利息收入和利潤都會受到影響。”上述銀行高層表示。
《指導意見》基于現金流+抵質押的覆蓋程度、本息逾期及逾期時間、是否違反貸款集中度監管等要求,明確了不良貸款的觸發條件,而且明確了各個觸發條件的具體標準。
根據國信證券對上市銀行平臺貸款進行的測算,假設平臺貸款中現金流+抵質押覆蓋率不足120%的比重為18%,并假設這部分貸款邊際撥備覆蓋率為40%,上市銀行需對該類貸款加提的撥備規模大約在3000億~4000億,對稅后利潤的靜態影響幅度為2010全年凈利潤近一半(40%~48%),而新規影響的貸款規模在0.8萬億~1萬億左右。
帶來資本充足率下降
《指導意見》除了會縮小銀行的新增信貸規模,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也有影響。
根據銀監會今年6月份的披露,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大約為7.66萬億,此前銀監會只披露了三級分類口徑下的政府融資平臺貸款的分布情況。
興業證券在其最新的研報中表示,根據其調研,基本可以將三級分類口徑拆分為與《指導意見》相符的四類口徑:即現金流完全可覆蓋2.05萬億元,現金流基本可覆蓋2.28萬億元,現金流半覆蓋1.52萬億元,現金流無覆蓋1.75萬億元。如果簡單進行相應測算,整個銀行業的風險加權資產將會增加6萬億左右。
國信證券表示,《指導意見》使得非全覆蓋類貸款的風險權重標準大幅提高。由于資本充足率的下降是由未來盈利(即分子)下降和加權風險資產(分母)擴大所導致,且前者的影響更為主要,根據測算,新規總體將導致資本充足率下降約1個百分點。
分析指出,在如此嚴格和明確的要求之下,平臺貸款若符合不良貸款的條件將會迅速體現,這將使銀行盡快地去補足擔保和抵質押品來規避不良,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最近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也表示,把融資平臺、房地產、產業結構調整等因素都加進來,估計銀行業不良率將上升至2%。
正確監管導向
盡管《指導意見》對銀行平臺貸款風險權重的計提近乎苛刻,但也有觀點認為,這種監管導向是正確的。上述銀行高管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這種監管導向是對的,現在平臺貸還款期限還沒有到,監管層這樣做主要為了提醒各家銀行。“在洪水到來之前,要先將堤壩筑好。”
近期,央行行長周小川和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在多個場合提及宏觀審慎監管框架,而此次《指導意見》的出臺,也被認為是逆周期宏觀審慎監管的又一重要措施。
國信證券指出,作為事后彌補性的工作,平臺貸款清理規范使得平臺貸款的透明度大幅提高,清理后平臺類貸款的規模將有大幅縮減。《指導意見》對五級分類和撥備標準的規定明確,使得風險狀況暴露逐漸充分。《指導意見》雖然對于銀行業績有重大影響,但也意味著平臺貸款清理規范工作可能將趨于收尾,將進入常態化管理階段,在中長期,對穩定和化解市場對平臺貸款的擔憂具有正面積極意義。清理規范工作完成后,各方部門能對平臺貸款情況有一個明細的了解和掌握,厘清平臺貸款的權責關系,同時促使銀行補足貸款投放時所遺漏的工作,掌握平臺貸款的風險情況。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