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生存款減少是銀行“缺錢”主因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年底將至,商業銀行瘋狂攬儲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不少銀行冒著被罰的風險,以提供高息、送禮品等違規方式招攬存款,也有部分銀行采用提高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正規”方式拉存款。 在銀行使…
年底將至,商業銀行瘋狂攬儲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不少銀行冒著被罰的風險,以提供高息、送禮品等違規方式招攬存款,也有部分銀行采用提高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的“正規”方式拉存款。
在銀行使出渾身解數大力攬儲背后,是新增存款總額的全面告急。10月和11月,我國新增人民幣存款僅為7693億元,不到前三季度的1/10。不少分析將原因歸咎于股市財富效應帶來的“存款搬家”現象,但這種解釋未免牽強,因為11月以來中國股市出現大幅下挫,對居民存款而言并無吸引力。
通過歷史數據發現,中國銀行業四季度新增存款下降已成規律。以2005-2009年為例,四季度新增存款較全年平均水平的降幅分別為94%、94%、95%、41%、58%。由于近5年的貨幣政策已穿越緊縮與寬松兩個周期,因此央行上調準備金率和加息的舉措也不能解釋存款的季節性波動。
派生存款的減少是年底存款緊缺的重要原因。派生存款是指銀行由發放貸款而創造出的存款。由于商業銀行早放貸早收益的原則,信貸多數集中在年初投放,而年底則因用完信貸額度,不時曝出“停貸”傳聞。
從經驗數據看,四季度新增存款的下降往往伴隨著信貸的減少。近5年來,四季度的新增貸款均顯著低于全年水平。唯一的例外是2008年,由于4萬億刺激計劃的出臺,當年12月新增貸款放出7718億元的年內天量,而當年四季度的新增存款降幅也是近5年最低的。
影響存款的其他因素還包括外匯占款和貨幣投放,但這些因素并非商業銀行能夠掌控。因此,商業銀行要想改變年底變著花樣拉存款的被動局面,合理安排信貸投放節奏才是解決之道。
來源:網易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