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或將進入“結構轉換真空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藍圖已經展開,但多位滬上專家暗示,美好藍圖中暗藏“結構轉換真空”暗礁。 最近,上海市政府公布“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
上海建設“四個中心”的藍圖已經展開,但多位滬上專家暗示,美好藍圖中暗藏“結構轉換真空”暗礁。
最近,上海市政府公布“十二五”規劃建議,明確十二五時期,上海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改善,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基本形成,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預期為8%左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65%左右。
“四個中心”建設,將成為加快形成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的主要推手。
對此,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周振華強調,傳統制造業的調整速度或快于戰略新興產業和服務業的培育,形成上海的“結構轉換真空期”,而因結構真空期造成的GDP增速下滑,或進一步導致財政收入下滑,形成于戰略新興產業巨額扶持資金之間的矛盾,挑戰上海經濟的平穩增長。
近半年的上海工業總產值統計數據顯示,上海制造業發展正呈現下滑趨勢。2010年4月至今的上海規模以上制造業月度統計數據表明,除7月工業增幅比上月提高3.3%,10月環比微升0.8%外,其余各月工業增幅均出現環比下降。
“上海的制造業發展正面臨土地帶來的瓶頸。”復旦大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陳釗認為,早年東部地區的制造業發展并未考慮土地面積的限制,導致現在工業用地指標不足的情況日益加重。
此外,上海目前每月1120元的最低工資,與重慶870元的最低工資水平相比,已經對大規模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進駐失去了吸引力。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也有相似觀點。陸雄文此前撰文表示,上海依托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聚集長三角腹地資金、勞動力等各種資源,向全球輸出基于此等資源的產品和服務的階段已經基本完成。
上海發展傳統制造業的優勢正逐漸消失,但服務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養尚需時日。
作為重點扶持的服務業發展對象之一,12月7日,上海市公布《上海市信息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明確到2015年,上海的信息服務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將達到6.6%。
而數據表明,2009年上海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從業人員比重雙雙接近60%,但在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航運服務業、中介服務業等高端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面仍相對滯后。
陸雄文認為,今后上海信息服務業的發展目標應是“世界信息樞紐”,集聚全國乃至全球的商業信息,再依靠泛長三角的實體經濟發展,構建信息服務業的總部中心、營運中心等。但其認為全過程耗時甚長,“在這個過程當中,我不認為上海在2020年以前能有真正突破”。
陳釗亦認為,上海向服務經濟轉型的過程本身依賴于制造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至少在十二五期間不可能完成”。
但陳釗本身認為不太需要擔心“真空期”的到來,“制造的轉移本身可以為上海發展高端服務業騰出土地、人才等要素,只要保持市場的合理流動性,則不需要對真空期有太大的擔心。”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 [騰訊]
- 關鍵字: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