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做“池子”只是一廂情愿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由于升值預期及息差的存在,熱錢流入境內似乎無法避免。不論政策再怎么完善,都很難將它完全堵在國門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央行提出“池子”之說,大意是把熱錢蓄起來,盡量不讓它影響實體經…
由于升值預期及息差的存在,熱錢流入境內似乎無法避免。不論政策再怎么完善,都很難將它完全堵在國門之外。在這樣的背景下,央行提出“池子”之說,大意是把熱錢蓄起來,盡量不讓它影響實體經濟。很多人都一廂情愿地認為,央行的“池子”是指A股市場。隨后,央行副行長公開稱“池子”主要是指央行的數量對沖手段。盡管如此,“池子股市說”仍有很大的市場。眼下,有關部門正努力推進國際板、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證監會主席、副主席近來連續兩天表態加快處理小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事宜。這些新工具能否成為“池子”?
在討論池子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厘清一下何為熱錢以及熱錢有哪些危害。熱錢定義是境外流入的投機性短期資金。它的危害主要是,推動境內資產價格上漲,導致經濟過熱及通貨膨脹;待其撤退時,又會導致境內資產價格大跌。至于這些熱錢會套利多少,反在其次。為了減少熱錢流入,我國實行了相對嚴格的外匯管制,并且限制外國自然人及公司投資中國A股、房產。央行一邊投放大量外匯占款(人民幣)以“收購”入境美元,一邊發行央行票據、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以回收這些人民幣。通過這樣的數量對沖操作,熱錢對應或曰派生的人民幣多半能被央行蓄起來,凍結住,不讓它們進入銀行與實體經濟,從而減少對資產價格的影響,控制通貨膨脹。
這些措施都是有用的。問題之一是,央行為了減少息差、遏制熱錢流入、不誤傷實體經濟,不太敢加息,導致負利率持續,助長了固定資產投資沖動,以及民眾的通脹預期。問題之二是,央行總量控制無法區別對待不同的對象,一些炒家更有能力負擔較高的貸款利率,更有路子貸到款,繼續炒作、囤貨;很多民間資金也游離在銀行體制之外。在儲蓄搬家、存款吸引力減少的背景下,這些錢流出銀行,在央行以為貨幣總量控制得力的時候,四處興風作浪,而加息有助于把錢收納到受控的銀行體系之內。
對付熱錢,股市能幫上什么忙?“池子股市說”有不少謬誤。首先,熱錢本身就喜歡股市,因其流動性好,有利于短炒,無須引導就趨之若鶩。其次,熱錢入A股會推動股價上漲,未來離場時還會砸低股價,加劇波動。最后,熱錢進了股市,會有相應的錢溢出,影響實體經濟。熱錢推動股價上漲,會令股民、“大小非”的錢變多,從而增加投資、消費;也會有上市公司因此而進行高價再融資、擴大再生產。這部分錢都會流入實體經濟,助長通脹,令經濟過熱。顯然,這相當于引狼入室,我們將坐收其害。
至于國際板,其發行人是境外公司,它們拿到人民幣募資后估計會主要用于境內;小QFII拿了境外的人民幣,得在境內買股票;離岸人民幣債券的發行人也想把人民幣匯回境內用于投資、生產。它們都不是合適的池子。在理順匯率與利率、大力發展QDII(境內資金通過合格機構投資海外市場)之余,建議把匯金手中的上市銀行、保險公司部分股權,做成一只基金,在內地、香港發行,出售所得全部用于海外投資。這才是真正吸收熱錢進股市,且不會影響境內實體經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唐雙寧:飲鴆止渴 美聯儲QE2三大惡果 下一篇:價格管控或導致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