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雙寧:飲鴆止渴 美聯儲QE2三大惡果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美聯儲11月初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QE2),其要點是在保持0-0.25%利率水平的條件下,于明年6月底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中長期國債。此前,美聯儲2008年底推出了QE1,預計兩輪“量化寬松”…
美聯儲11月初推出第二輪“量化寬松”政策(QE2),其要點是在保持0-0.25%利率水平的條件下,于明年6月底前購買6000億美元的中長期國債。此前,美聯儲2008年底推出了QE1,預計兩輪“量化寬松”共投放2.3萬多億美元。
美聯儲QE2的出臺引起全世界軒然大波。美國為了刺激經濟、增加就業而向全球注水,時間巧妙——安排在中期選舉之時,意圖明顯:企圖政治經濟兼修。它的如意算盤能夠實現嗎?我看不那么簡單,其后果可能有三。
一是損人利己。損人是肯定的。“量化寬松”表面上是美國“自掃門前雪”,本質卻是一種“以鄰為壑”的貨幣貶值政策。其后果是過量的美元將導致流動性泛濫,熱錢沖擊市場,匯率波動加劇,引發全球通脹和通脹預期以及資產泡沫,并沖擊他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加劇全球范圍的“貨幣戰”和“貿易戰”,搞亂國際金融秩序,打擊全球經濟復蘇。這是損人的方面。
利己的方面是美國自己的愿望,想刺激本國的經濟,同時也是大選的需要。前三季度,美國GDP環比增速趨于收窄;截至今年10月份,失業率連續18個月停留在10%左右,是26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消費信貸出現超過26個月的環比負(零)增長,消費者信心難以恢復。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寄希望QE2或許能在短期內刺激經濟和就業,奧巴馬或可撈回一點政治主動,為此再次鋌而走險。
第二種可能是損人不利己。QE2是一劑“猛藥”,但未必是“良藥”。美國現在的問題是企業不愿意借,銀行不愿意貸。美國經濟三大問題:消費不振、投資信心缺乏、高失業率,其根本原因不在于貨幣量大小,而在于社會經濟的深層次結構惡化,金融秩序的基本面遭到破壞,不采取治本之策,僅靠貨幣數量的推動,可能只是政治上的一廂情愿,或者策略上的掩人耳目。
正如弗里德曼比喻貨幣政策時所言,“你可以將馬拉到河邊,但不能逼著它喝水”。凱恩斯也說過:“你不能推動繩子(繩子是拉的)”,美國正是在用貨幣量這根繩子來“推動”復蘇與就業,可謂舍本逐末,損了別人,未必利己
第三種可能是損人害己。要進一步指出,從長遠看QE2可能是飲鴆止渴,既損人又害己。“損人”有兩方面,一是對經濟復蘇正常但通脹預期已經抬頭的廣大新興國家與地區,無異火上澆油;二是對試圖邯鄲學步的日本、英國等少數國家,將跟著別人吃錯藥。
“害己”至少有三方面,一是過度負債,美聯邦財政將難以為繼;二是美元長期貶值,“貨幣領袖”地位的基礎動搖;三是美國政府行不義之策久矣,必然飽嘗“失道寡助”之苦。
之所以可能出現這三種后果,蓋緣于美國危機的深刻性和世界經濟的二元性。二元性當前最主要的有兩點:
一是復蘇的二元性。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各國在經濟復蘇過程中分化為兩大陣營:以美、歐、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復蘇仍面臨很大的不確定性,并伴隨一定程度的通縮;而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復蘇態勢基本確立,面臨通脹或者通脹預期的壓力。復蘇的二元性可能使QE2出現“冰火兩重天”的后果。
二是美元的二元性。美元既是美國貨幣,又是國際貨幣,這種二元性決定了美元的流動性與穩定性難以兩全。美國本該履行雙重責任,但卻置他人于不顧,這既暴露出當前國際貨幣體制的內在矛盾,更助長了一種十分惡劣的國際金融文化。
在這種二元性背景下,QE2的三種后果實屬必然,差別在于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短期可能出現某些“利己”的假象,中期則呈現“損人不利己”的困境,長期看,必陷入“損人害己”的泥潭。
當前我國的宏觀經濟也面臨著諸多“兩難”,美聯儲的政策又使我們難上加難,怎么解決無外乎是兩招,一個是平招,一個是險招、奇招。平招是穩招,不出大事,但是也不解決問題,奇招是險招,可能解決問題,但是又冒風險。
美國是大選第一,中國是穩定第一。所以這里只能說說平招。平招無外乎三條:一是合縱連橫,緊密聯系新興經濟體,求大同、存小異,捍衛共同利益,積極爭取歐元區中間國家加強政治協調,互助互利。
二是積極抵御,加強對資本項目的管理,積極構筑防火墻,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掌握匯率主動權,調控好雙向波動的時機、幅度和節奏。
三是完善自身,完善貨幣政策工具,增強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加強外匯儲備的總量管理和結構調整,減少被動,增加主動。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僅供參考而已。
那么奇招是什么?俗話說橫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還有一句叫不要命的怕紋絲不動的,有時“紋絲不動”是道,有時不要命也是道,就看你什么時候用,怎么用。奇招不能輕易使,但也不能不想。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期待宏觀調控制度性建設能有突破 下一篇:股市做“池子”只是一廂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