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迅雷:明年M2增速調至15%是適中的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今后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M2的規模控制將是個難題。如果說中國過去30年的GDP高速增長堪稱經濟奇跡,那么M2的增速遠遠大于GDP卻又保持低通脹,則更是奇跡了。相比日本、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
在今后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M2的規模控制將是個難題。如果說中國過去30年的GDP高速增長堪稱經濟奇跡,那么M2的增速遠遠大于GDP卻又保持低通脹,則更是奇跡了。相比日本、韓國在經濟高速增長階段M2的增速。兩國M2的年均增速分別為20%(1967~1973年)和34%(1966~1988年),明顯高于中國目前的水平,但其同期的CPI漲幅卻很高,如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CPI年均達到9%。
我國目前的M2總量達到70萬億元,而美國的M2為8.6萬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只有58萬億元,但中國的GDP規模只有美國的1/3.如果比較一下中美之間M2占GDP的比重,會發現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的數據大幅度攀升,從1986年的65%上升到2010年的接近200%,但美國則變化不大,大致保持在60%的水平。而韓國2009年M2占GDP的比重為147%,日本為159%,而且在日韓經濟高增長期間,其M2/GDP的比例也只有100%左右。這就意味著,在今后中國經濟的繼續增長中,M2的規模將難以控制。
中國的M2增長率大大超過GDP的增長率,過去十年中平均增長率超過了18%,而過去十年的平均CPI水平大約只有1.8%,這與貨幣理論中“M2增長率=GDP增長率+CPI”發生了嚴重背離。
中國M2超常增長原因主要有四點:一是外匯占款不斷增加,二是信貸規模增加較快,三是資產價格大幅上漲,四是金融杠桿較低。
第一,外匯占款巨大是眾所周知的導致M2不斷攀升的原因,目前我國外匯儲備達到2.4萬億美元,約占M2的27%,而從年度新增的角度看,外匯占款的主要貢獻集中體現在2004至2008年,其間其占新增M2的比重約50%,貿易余額不斷擴大和熱錢流入是主要原因。
第二,中國經濟增長呈現明顯的投資拉動型特征,信貸規模的增長較快,過去十年年均增長15.6%,信貸派生出存款、企業盈利大幅上升所新增的存款、政府財政收入和土地拍賣收入等,也導致政府新增存款的上升,隨著內需替代外需成為經濟的主要推動力,信貸也將成為流動性創造的主要源泉。
第三,以房地產為主的資產價格大幅上漲,據稱目前國內城鄉居民住宅的總市值已經達到90萬億元,比十年前上漲了5倍,而且,大部分房地產的交易都沒有通過銀行按揭貸款進行,因此,房地產價格的飆升對M2規模的膨脹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四,從金融杠桿化的角度看,中國的貸存比要比韓國和日本都低,在66%左右,而韓國要超過100%;美國投資銀行的杠桿率更高,次貸危機前都達到20倍以上,對應中國的券商只有1.5倍。
未來中國經濟將會怎樣,很難回答,但要讓經濟可持續增長,過去十年M2如此高的增速是無法持續的。日本和韓國的M2增速在經歷了高速增長之后,也出現了下降,日本1980年~1990年的M2平均增速為9.3%;韓國1992年~1997年平均為19.6%,1997年~2002年平均為11%。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大幅度加息的可能性很小 下一篇:擴大內需的“分解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