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巨額外匯儲備:全面深化改革 分散多元投資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金融時報消息,巨額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發展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有現象,但與我國經濟發展較多依賴投資和外需、國內儲蓄投資關系沒有理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資本流出渠…
據金融時報消息,巨額外匯儲備是我國經濟發展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有現象,但與我國經濟發展較多依賴投資和外需、國內儲蓄投資關系沒有理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資本流出渠道不暢息息相關。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實事求是地推進制度創新,打好外匯管理改革攻堅戰。
對于外匯儲備投資,要堅持多元化和分散化投資,管好和用好外匯儲備,加大優質資產配置,提高外匯儲備經營管理能力,實現安全、流動、保值增值的經營目標。
央行最新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為3.82萬億美元,再度創出歷史新高。這一數據相比2012年末增加5097億美元,年增幅也創出歷史新高。誠然,充足的外匯儲備可以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抵抗金融風險,保證我國經濟穩定。但如果外匯儲備太過充足,也會給宏觀調控帶來嚴峻挑戰,影響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導致外匯沖銷成本越來越大。因此,妥善管理好巨額外匯儲備是一項相當艱巨的任務。
如何形成的?
近年來,我國外匯儲備總額一直處于上升勢頭。自2011年以來,我國外匯儲備每個月平均以數百億美元增長。
天量外匯儲備是如何形成的?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此前撰文解釋,發達國家實行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實際上是開動機器印鈔票。其中一部分用于購買中國商品,國內大量價廉物美的商品流向國外,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卻留在國內,耗費的資源能源也記在中國頭上。同時,我國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出現“雙順差”,外匯資金大量流入,銀行、企業和居民都不愿持有外匯,就在市場上賣給中央銀行,造成外匯儲備增加。
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目前在經常項目下,人民幣可以自由兌換,但由于資本項目尚未開放,因而國際上的“熱錢”通過合法途徑進入中國變得很困難。不過,現階段市場普遍對人民幣升值懷有持續的心理預期,導致大量“熱錢”以各種非法途徑進入中國內地,助推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
有哪些弊端?
巨額外匯儲備存在嚴重的貶值風險和機會成本,可能導致嚴重損失,影響經濟的長期穩定、安全。此外,過量的外匯占款還會削弱央行在貨幣政策上的獨立性和有效性。
易綱指出,擁有強大的外匯儲備有很多好處:體現中國國力,提升信心,顯示巨大的威懾力,使得想攻擊中國的投機商不敢攻擊等,強大的外匯儲備從而成為金融安全和經濟安全的保障。但凡事都得有個度,超過一定的度,好處就越來越少,成本越來越高。如果超過邊際成本和邊際效益兩條曲線交叉的均衡點,外匯儲備再繼續增多,實際上就是不合算的。
邊際成本包括:一是大量出口對資源環境造成巨大壓力;二是積累外匯儲備的過程是央行購買美元、釋放基礎貨幣的過程,央行就得對沖過多流動性,而這需要付利息。另外,央行的市場干預也不是最優選擇,應當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中國繼續積累外匯儲備的邊際成本已大于邊際收益。
該如何破解?
外匯儲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我國關于外匯儲備探討了很久,也在不斷地改革,探索市場化的道路。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根據蒙代爾不可能三角理論,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實現資本流動自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和匯率的穩定性。也就是說,一個國家只能擁有其中兩項,而不能同時擁有三項。如果要保持貨幣政策有效性,開放資本項目,那么中國應該采取浮動匯率,通過匯率調節資本流動。但由于人民幣匯率繼續追隨美元走勢,保持穩定升值趨勢且波動性較小,資本項目又不完全開放,資本流入繼續大于流出,外匯儲備總額很可能在今年年末超過4萬億美元。
易綱解釋稱,當前現狀是我國經濟發展與外匯管理體制改革進展到一定階段的特有現象,但與我國經濟發展較多依賴投資和外需、國內儲蓄投資關系沒有理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資本流出渠道不暢息息相關。妥善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堅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實事求是地推進制度創新,打好外匯管理改革攻堅戰。
在談到外匯儲備投資的問題時,易綱稱,要堅持多元化和分散化投資,管好和用好外匯儲備,加大優質資產配置,提高外匯儲備經營管理能力,實現安全、流動、保值增值的經營目標。有外匯專家建議,我國應該進一步增加外匯的使用范圍,進一步加大境外資源開發力度,擴大對國外資源的投資和開發;還可以支持和鼓勵對海外能源性企業、關鍵性原材料生產企業的并購活動,支持具有實力的大型企業擴大海外投資,并購國外戰略性資產,配合金融戰略的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