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QE退出 警惕全球貨幣過度投放風險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據金融時報消息,專家認為,國際社會需理性看待美聯儲啟動QE退出。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固然會引發一系列外溢效應,包括全球資本重新定價以及新興經濟體面臨資本大舉外流風險等,但這畢竟是一…
據金融時報消息,專家認為,國際社會需理性看待美聯儲啟動QE退出。
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固然會引發一系列外溢效應,包括全球資本重新定價以及新興經濟體面臨資本大舉外流風險等,但這畢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換言之,美聯儲開啟貨幣政策轉向序幕并不會即刻改變全球低利率環境。在關注QE退出的同時,現階段人們還應對全球貨幣過度投放所引發的風險保持警惕,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在持續惡化,全球危機并未遠去。
記者張環北京時間12月19日凌晨,美聯儲啟動QE退出。一時間,全球市場劇烈波動,與此相關的話題也再次成為熱點。在12月25日本報和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共同舉辦的“新格局、新變化:2014年國際經濟金融形勢展望”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該如何對美聯儲量化寬松(QE)退出力度和節奏進行判斷、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包括我國)貨幣政策面臨怎樣的挑戰以及QE退出對全球金融市場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與會專家認為,國際社會需理性看待美聯儲啟動QE退出。美聯儲貨幣政策正常化固然會引發一系列外溢效應,包括全球資本重新定價以及新興經濟體面臨資本大舉外流風險等,但這畢竟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換言之,美聯儲開啟貨幣政策轉向序幕并不會即刻改變全球低利率環境。鑒于此,中國銀行副行長王永利表示,在關注QE退出的同時,現階段人們還應對全球貨幣過度投放所引發的風險保持警惕,流動性過剩的問題在持續惡化,全球危機并未遠去。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將全球推向了低利率甚至零利率時代。為提振經濟,全球各主要央行紛紛大開印鈔機。作為“始作俑者”,美聯儲已先后進行了三輪QE,致使資產負債表規模在危機后的五年間增長了300%,目前直逼4萬億美元。隨著經濟形勢的好轉,美聯儲終于在本年度最后一次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會議上拉開了QE退出的序幕,開啟貨幣政策“轉向燈”。
“近期美國經濟數據持續向好,美聯儲開始啟動QE收縮計劃,但我不認為美聯儲是在退出QE,從每個月購買850億美元債券縮減到750億美元的政策調整來看,它只能叫做‘收縮’。”王永利發言時表示。鑒于全球低利率環境將較長期存在的現狀,他認為,人們還是應該將注意力放在QE政策的負效應上。危機爆發之后,各國政府大量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而政府投資所需的大量資金則由央行發債支持,致使主要經濟體目前的貨幣總量基本上是2007年底的3倍到5倍。相比之下,全球經濟的增長幅度遠不及貨幣量的急速擴張,換言之,全球經濟增長依舊乏力。與非傳統貨幣政策相比,在傳統貨幣政策框架下,各國政府對央行有明確要求,即央行不能通過主動購買政府債、企業債等方式去投放貨幣,否則貨幣總量就會失控。而現在的情況是,借助于非傳統貨幣政策實現的全球貨幣寬松環境已經持續了五年之久。
非傳統貨幣政策在防止危機惡化和幫助經濟復蘇的同時,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擴大貨幣投放起到了什么效果?是否隱藏著危機?在王永利看來,主要影響有三方面:刺激投資需求、央行資產負債表急速擴張以及通過降低幣值進行二次財富分配。然而,在全球經濟因此復蘇的同時,新的危機也暗含其中。一般來說,經濟危機的根源是產能過剩,金融危機的根源是流動性過剩,兩個過剩和兩個危機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為了抑制危機,各國政府擴大產能投資和貨幣投放,因此作為危機根源的產能過剩和貨幣過剩狀況并未得到改善,反而會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而更加嚴重。”王永利表示。不僅如此,貨幣總量增長帶來貨幣貶值,這也進一步造成了社會財富的兩極分化。對于普通民眾而言,生活成本上升的同時,其貨幣性資產的實際購買力也在下降,全球財富越來越多地向少數人聚集。由于投資渠道有限,特別是實體經濟回報較低,擁有大量財富的這群人都偏向做資本運作。財富兩極化導致全球穩定性越來越低,進而推高社會管理成本。“總而言之,大量投放貨幣和政府投資雖然帶動了短時間的經濟復蘇,但長期風險并未消除。”王永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