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中國信托為何成輸血機器?
來源:騰訊財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煤炭巨頭聯盛集團償債困境凸顯中國信托風險,中國信托風險來源于機制扭曲,隨著房產、礦產等資產價格的下跌,國人將為越來越多的信托壞賬買單。【7千萬嫁女煤老板陷困境警示信托風險】…
近日,煤炭巨頭聯盛集團償債困境凸顯中國信托風險,中國信托風險來源于機制扭曲,隨著房產、礦產等資產價格的下跌,國人將為越來越多的信托壞賬買單。
【7千萬嫁女煤老板陷困境警示信托風險】
去年花費7千萬元為女兒舉辦婚禮的知名煤老板邢利斌現在卻在巨額債務的重壓下難以為繼。高歌猛進的信托業也將迎來拐點。
聯盛集團“債務門”事件由日前吉林信托“松花江77號山西福裕能源項目收益權集合資金信托計劃”被曝出兌付危機引發。因為公司掌門人邢利斌此前的“天價嫁女”事件,聯盛集團債務危機引發關注。
日前,山西聯盛集團被曝金融負債近300億元,曾為聯盛集團提供融資的機構包括吉林信托、長安信托、北京信托和中投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以及國開行、晉商銀行與幾家股份制銀行,還有當地信用社等多家金融機構。
近年來,在各行業融資需求強烈的情況下,信托成為資本市場的“高富帥”,規模急劇擴張,收入奇高。今年三季度末,信托業資產管理規模已邁入10萬億元大關,由此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體。
帶著“剛性兌付”光環的固定收益型信托,更是因其高收益、低風險而廣受投資者的青睞。所謂剛性兌付原則就是信托產品到期,信托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和固定收益,假如投資出現損失,信托公司要么找資金接手,要么自掏腰包補窟窿。
由于宏觀調控的影響,房地產和部分過剩產能行業的銀行渠道融資困難。一些企業為了籌集資金,只能尋求信托融資,雖然融資成本比向銀行借款成本高。
在過去經濟快速增長的宏觀環境下,信托業產品收益明顯高于同業卻從未發生風險事件,投資者普遍形成了“信托零風險”的慣性思維。
【中國信托風險來源于機制扭曲】
眾所周知,信托本質是一種投資,投資的特點就是收益與風險并存,世界上沒有高收益零風險的投資。投資者博取收益的代價是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目前國內的信用環境較差,缺乏信用使得國內信托業與其他地方不同。國內大部分的信托產品并不是真正的信托,而是一種融資產品。
信托的本質是信用委托,即由委托人依照契約或遺矚的規定,為自己的利益將財產權利轉給受托人,受托人負責運營,并在約定的時間給予一定的收益作為回報。
中國信托則是房地產商、礦主、企業家、煤老板等找到信托公司希望融資,拿一定資產抵押或信用擔保,信托公司經理設計包裝成相關理財產品后向投資人發售一般100萬元一份的投資份額。
當下,中國信托已經變成了幫融資人融資的形式,對投資者來說“高風險、高收益”的信托也變異成了“高息存款”。
信托公司需要從希望融資的公司身上賺錢,自然要優先維護公司的利益,而不是投資者的利益。這樣一來,信托公司經常為了完成業績,賺到可觀的報酬,采取激進的手段拓展項目,放松對項目資質的審核,導致市場中出現了風險評估不足的項目。比如今年頻頻出事的吉林信托、新華信托、中融信托、重慶信托等,這使得中國信托成為企業“輸血”機器。
【政府兜底不破國人仍將為“富人游戲”買單】
信托業因為高門檻——單向投資最低在100萬元以上,也被稱為是“富人游戲”。在金融維穩的思路下,信托業接受了剛性兌付,但行業離“信托”的本質越來越遠,企業遇到無法兌付的情形,政府常常會將動用公共財政來還兜底。
中國信托產品的兌付風險程度主要看房產、礦產等資產價格的走勢。如果資產價格停止上漲甚至下降,那么信托的抵押品就會出現貶值風險,利息和本金償還就變得困難,資金無法及時回籠時資金鏈條就會斷裂,信托所謂高收益零風險的剛性兌付將成為泡影,這必將直接影響每一位投資人和納稅人的利益。
一般遇到無法按期兌付的信托項目,信托公司通常選擇以自有資金先行墊付,保證兌付。然后再將問題資產轉售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或者自行處置、拍賣。
目前,不少公司與地方政府的利益已高度捆綁,一旦企業無法兌付,政府將動用公共財政來還貸。從1995年中銀信托被接管以來,數十家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也無不得到國家財政的鼎力支持,公共財政總是成為最后的買單人。
去年6月,江西賽維公司向華融信托借入的一筆5億元信托貸款無法兌付,由江西省財政“賽維LDK穩定發展基金”先行償還。華融信托更是提出,地方政府須把貸款還款計劃列入財政預算,才愿意發行新的信托計劃———這等于用納稅人的錢為信托投資者作擔保,因而備受質疑。
在政府兜底的狀況下,高風險的信托參與者們不斷被告知:贏了是自己的,虧了是國家的。這也相當于鼓勵富人大膽尋求高風險收入,不去追逐風險反而是非理性的。所以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會說“沒有那么多壞賬中國哪來那么多富人”,政府兜底變成對納稅人“劫貧濟富”。
目前中國信托規模已超10萬億元,且規模還在擴大,非市場化的政府兜底行為不可能持久。本已被地方債壓得喘不過氣的地方政府再為企業債務兜底,一旦出問題的企業數量增多,唯一結果就是加速自己財政破產。可以想象未來信托剛性兌付和政府兜底的特殊規則不會持續,投資人也需要了解信托產品的管理運用,做好風險和收益管理,而不是坐等信托到期領取本金和收益。
結語:世界上沒有高收益零風險的生意,擊鼓傳炸彈的游戲總有結束的一天,中國信托自然也不會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