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削減地方債須裁撤冗員
來源:經濟導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史上最大規模、最徹底的地方債審計已過去四個月時間,審計結果依然沒有公布。有消息稱,審計結果之所以未發布,是由于相關部委之間因統計口徑差異有爭執,包括哪些是直接債務、哪些是或有債務…
史上最大規模、最徹底的地方債審計已過去四個月時間,審計結果依然沒有公布。有消息稱,審計結果之所以未發布,是由于相關部委之間因統計口徑差異有爭執,包括哪些是直接債務、哪些是或有債務、哪些是公益性項目負債、哪些是競爭性項目負債等,尚未理清。有關方面也許擔心匆忙公布會引起較大震動。
各方研究機構、學者紛紛發布對地方債務的測算,大致是在16萬億元至20萬億元之間。我們取下限16萬億元。什么概念呢?就是政府方面透支未來16萬億元來發展經濟、建設基礎設施或改善民生。這是中國近幾年高速發展的代價。發展不是憑空來的。
地方債黑云壓頂的直接后果,就是推升新借債務的成本。根據審計署數據,銀行貸款占地方債務來源近80%。城市中國計劃研究報告指出,早期融資平臺通常可采用利率下限進行貸款,拿到基礎利率優惠的9折。而隨著銀行對地方政府貸款風險的不斷重視,2010年地方融資平臺的平均貸款利率已經達到6.5%-7%。
另外,現在發改委審批的城投債票面利率在7.05%左右,加上2-3個百分點的發行成本,其綜合成本已經上升至9%-10%。由于央行對融資平臺的控制,一些應收賬款信托、BOT甚至高利貸,正成為地方政府新的融資手段。
舊債規模已經巨大,新債融資成本不斷推高,債務總規模就會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歐美國家的債務危機就是這么來的。
最近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明確明年工作任務時首次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12月16日,銀監會黨委擴大會議提出,進一步健全對地方政府貸款的風險識別、評級與管理體制,確保平臺貸款余額不增,結構優化,還款來源落實。
從中央和有關部門的表態來看,已經透露出地方政府債務的嚴峻性,“債務規模可控”的表述將越來越沒有底氣,控制和削減債務規模已經嚴肅地擺在各級政府的面前。
削減地方債務不外乎增收節支兩個方向。增收主要依賴于企業經濟效益的提高,增稅則與減稅的政策目標產生強烈沖突。稅收要盡快進行結構性調整,包括環境稅、資源稅等應該增加,消費稅、與經營性有關的稅收則應適度降低,這樣能夠保證一定財政來源,又不至于使企業和過分痛苦,并促進經濟結構的優化。
節支方面,政府要大規模減小對競爭性行業的投入,適度增加對公共服務性產品的投入,較大幅度增加對養老、醫療、環境等民生方面的投入,彌補過去欠賬。
削減行政開支也是極其重要的一個方面。目前我們國家的基本格局是“吃飯靠財政,發展靠借債”。財政收入的相當大部分是用來供養各個行政機構及其人員開支。與八項規定狠剎奢靡之風所節約的錢財相比,精簡各級行政機構及其人員所節約的錢財,何止巨萬!
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減少行政審批項目,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事兒少了,要那么多機構和人員干什么?“簡政”之后是“精兵”。中國歷朝歷代的重要改革都少不了“裁撤冗員”這一條,可見“冗員”是各朝代讓人頭痛的通病。我們現在的全面改革也不應回避這個問題———不管這項改革有多么得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