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改革需要空間唯GDP要不得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諸多解讀中,對明年的經濟維持平衡的觀點,以改革的思維才能跳出理論與實踐困境。穩中求進,改革為先,民生為主,這是基調。改革需要空間,唯GDP要不得,就業與生活水準應替代GDP成為主要指…
在諸多解讀中,對明年的經濟維持平衡的觀點,以改革的思維才能跳出理論與實踐困境。穩中求進,改革為先,民生為主,這是基調。
改革需要空間,唯GDP要不得,就業與生活水準應替代GDP成為主要指標。因此,GDP即使增速下降到7.5%,CPI略升到3%到3.5%,只要能穩定就業,民眾安居樂業,就是經濟質量的提升,對于經濟增速不必過度憂慮。
保就業成為重中之重,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數將達到727萬人,比2013年增加28萬。算上農民工就業,新增就業人口突破千萬人。人社部公布數據顯示,2012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6704萬人,城鎮新增就業連續6年超過1000萬人大關,2014年將是第七個年頭。
解決就業,辦法是降低創業門檻,降低企業負擔,發展第三產業。人社部的公報顯示,2012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670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84萬人。2012年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1266萬人,全國就業人員中,第一產業就業人員占33.6%;第二產業就業人員占30.3%;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占36.1%,解決457萬人口就業。第三產業每增加一個百分點,提供70萬個左右的就業崗位,遠超第一、第二產業,降低門檻讓年輕人開虛擬小店、設計手游、開美甲店、按摩店,都是解決新增就業人口的好路徑。
農民工就業可以與城鎮化相結合,一勞永逸地在中國解決身份不平等,農民是工作而不是低人一等的身份。目前社保已經覆蓋到農村,通過土改試點,讓農民平穩進入城市成為有原始積累、謀生技能的中等收入群體,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小農經濟土壤、消除身份歧視。
11月12日,海南省政府向國務院第七次農民工工作督查第四督察組匯報座談會上表示,將于明年在全省全面推行居住證服務管理制度,從居住證向統一而公平的身份過度。
海南十分特殊,作為熱帶島嶼,吸引了諸多北方高凈值人群在此購房居住,而海南原有經濟結構以農業為主,雖然歷經十年高速增長,但當地普通居民收入不高,2012年城鎮居民、農村居民工資排名在全國分別位列16、18位。目前海南省農民工總數約70萬人,大部分為低端操作性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嚴重不足。但海南的就業問題并不突出,2012年,海南城鎮居民家庭就業面為47.3%,創2003年以來新高,旅游消費、會展、手工藝、養殖業等對于穩定海南經濟、拉動海南就業起到扛鼎作用。
海南征地、發展旅游、建設免稅島、娛樂島過程中,正是海南經濟大幅上升、人均收入大幅提升的階段,此時建立統一的公民制度、取消身份歧視、讓農民朋友經過培訓后成為合格的勞動者,正當其時。
其他省份,在城鎮化過程中也應體現市場主導、利益合理配置原則。到現在為止,出現民間高利貸鏈條崩盤、房地產崩潰、產業鏈靠政府補貼為主的城市,幾乎充斥著地方官員的GDP偏好,不顧市場需求發展這個新區那個新區,破壞文化、浪費錢財、制造一堆假古董,把農民趕上樓奪取土地溢價,以財政維持當地高科技企業繁榮的假象。只有溫州、東莞等發展市場基地是例外。
城鎮化不應一概而論,當地經濟落后不妨放慢腳步,當地處于發展的浪尖,則應趁勢通過城鎮化化解小農經濟。
改革再進一步,先易后難,明年率先讓普通國企實現市場化治理方式,由市場人士進行運營管理,國有資產收益通過資產增值、現金分紅等資產管理方式加以體現,政府堅決放開除自然壟斷之外的下游產業,就業崗位自然源源不斷。普通國企改革取得成功,可以推廣到重點國企與央企,最終實現公平、法治下的市場化。
隨著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未來金融、理財、法律、醫療、環保等行業將有極其廣闊空間,只要放棄短視的高成本GDP思維,何愁經濟不發展。
GDP考核是特殊發展階段的產物,到了新的階段理應摒棄。發展到現在,GDP至上的負面影響遠遠超過正面成績,為了GDP我們破壞現有財富,為了GDP大量借貸破壞資產負債表平衡,為了GDP引入大而無當、產能嚴重過剩的重化工業,這些企業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就業與民生。GDP至上的考核系統已經形成自我反噬的發展邏輯,再不更改,后果難料。
改革緊鑼密鼓,日前,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確不再唯GDP論英雄,加強對政府債務狀況的考核。
相信不會太久,稅改會進行,民生指標會出臺,經濟從平衡、失衡走向新一輪平衡。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延遲退休應讓百姓有穩定預期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