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QE延緩退出不宜過分樂觀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期,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之后宣布,將暫不縮減每月購買850億美元資產計劃的規模,這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這雖然有利于暫時減緩全球市場流動性的緊縮狀況,增強全球經濟復蘇的力度,但另一方…
近期,美聯儲貨幣政策會議之后宣布,將暫不縮減每月購買850億美元資產計劃的規模,這大大出乎市場的預料。這雖然有利于暫時減緩全球市場流動性的緊縮狀況,增強全球經濟復蘇的力度,但另一方面可能弱化有關利益方改革調整的動力,增加宏觀經濟調整的壓力。
全球流動性緊縮暫時緩解
今年6月,根據當時對美國經濟的預測,美聯儲暗示很可能在今年稍晚放緩資產購買,并于2014年年中結束QE。這無疑觸動了全球投資人的神經。6月以來,大量資金開始從新興市場撤出,由此也引發了印度、印尼等新興市場貨幣貶值、資本外逃、經濟下滑的狀況,我國6、7月的外匯市場也受到影響,人民幣對美元NDF匯率從6月初的6.25上升至7月末的6.30,外匯占款也連續出現了兩月環比負增長的局面。
鑒于今年8月份美國失業率已降至7.3%,并可能在年底時降至7%,已接近美聯儲提出的QE退出門檻,如今美聯儲做出暫時不縮減QE無疑讓市場吃驚,全球投資人也不得不重新評估QE退出的時機。根據市場普遍預期,由于10月召開的貨幣政策例會沒有新聞發布會,且10月美國還將面臨財政上限問題,美聯儲屆時將很難在沒有和公眾充分溝通前就做出退出QE的決定。這意味著美聯儲QE退出將至少等到今年12月之后,投資人也就可以暫時終止從海外風險市場的撤出,甚至會考慮重新進入部分有吸引力的市場。這無疑有利于全球金融系統的穩定。對于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尤為利好。他們也不必采用多種有可能不利于本國經濟的手段如加息,來穩定匯率并抑制資本過度外流,本國金融市場和經濟也有望趨穩。
國內經濟調控壓力較大
雖然美聯儲暫緩退出QE對于我國出口等短期形成利好,但美聯儲延續過于寬松的貨幣政策,會給國內的經濟調控帶來諸多問題。
三季度以來,受益于出口需求的增加,我國高耗能產業顯著擴張。8月我國出口鋼材數量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速也達到44.8%,全球經濟尤其是新興市場經濟由于QE暫緩退出而得到喘息后,也必將進一步增大對我國鋼材等耗能密集型產品的進口,我國產能結構的調整將更加艱難。
雖然目前我國通脹水平還低于政府今年預期的目標,但四季度后,由于肉類和服務價格進入上升周期,CPI同比漲幅有可能快速上升至3%以上,若QE暫緩退出導致全球流動性再次泛濫,由此引發的輸入性通脹壓力也將加速年底國內通脹水平的上升。年底或明年初,CPI有望達到3.5%的政策目標,國內宏觀政策的調控壓力也將加大。
當前國內流動性壓力已經較大。8月M2增速為14.7%,比上月末提高0.2個百分點,也大大高于政府年初制定的13%的目標,這與外匯占款的恢復性增長有關。8月份外匯占款扭轉了過去兩月環比負增長的局面,較上月增加273.2億元,增速達到6.8%,比上月提高0.2個百分點。QE暫緩退出無疑會使得海外資金進入我國市場的動力進一步增大,外匯占款很可能明顯增加。考慮到去年較低的外匯占款增長基數,四季度外匯占款增速將會持續上升并推升M2增速,央行將面臨更大的流動性調控壓力,只有更嚴格地控制信貸增速才能保持M2增速不至于明顯超出13%的預定目標。
因此,對于QE暫緩退出事件的評估不可過于樂觀。應該看到,當前美聯儲暫緩QE雖然有利于緩解當前金融市場及經濟增長的壓力,但流動性寬松的時間持續越長,金融市場及經濟結構的缺陷也就更容易掩蓋,有關利益方改革調整的動力也就越弱,最后美聯儲退出QE的沖擊也會越大。
基于此,我國應排除QE暫緩退出的干擾,加快國內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加快過剩產能的淘汰,抑制國內較快增長的流動性增速以及資產泡沫的膨脹。這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國經濟增速,但將更有利于經濟及金融市場平穩度過美聯儲正式退出QE后的沖擊。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德國新政府難成歐元區穩定器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