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政府難成歐元區穩定器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德國議會選舉于22日正式舉行投票,當地時間9月23日中午,此次選舉結果將揭曉。德國民意調查顯示,默克爾幾乎可以肯定將連任政府總理,目前的焦點問題是默克爾將領導一個怎樣的政府,這個政府…
德國議會選舉于22日正式舉行投票,當地時間9月23日中午,此次選舉結果將揭曉。德國民意調查顯示,默克爾幾乎可以肯定將連任政府總理,目前的焦點問題是默克爾將領導一個怎樣的政府,這個政府對尚未脫離債務危機的歐元區將意味著什么。此次選舉最可能出現兩種結果:原先的中右翼聯盟得以為繼;或被迫組建左、右翼同盟。但無論出現哪種情況,新一屆德國政府都將是一個不穩定的“決策體”,難以成為幫助歐元區擺脫債務危機困境的穩定器。
第一個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原有的基督教民主聯盟和自由民主黨在德國下議院組成的執政聯盟繼續存在。這可能意味著,德國政府原先的大部分執政方針將維持不變;但同時意味著,新政府將繼續缺少在德國上議院的多數席位,而上議院存在眾多“歐元懷疑論”成員,這一直是阻撓德國在歐債危機諸多問題上放低姿態的根源。
第二個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基督教民主聯盟和自由民主黨無法贏得組建聯合政府的票數,只能和左翼中最大的社會民主黨組建“政治大同盟”,這意味在5黨控制的德國議會中,左派政黨控制了多數席位。如果這種可能出現,對默克爾而言,組建新政府的談判將是非常艱苦的,“政治大同盟”的預期可能是不穩定的。盡管從社會民主黨的競選承諾看,“組建執政聯盟不會包括最小的左傾政黨”,目前可以暫時排除左翼黨建立執政聯盟的可能性;但不能排除社會民主黨在政府組閣后改變策略,與其它左派政黨建立三黨聯盟的可能性,默克爾面臨的是一個隨時可能背叛的“同盟”。
一直以來,德國政壇都是隨著聯邦議院左、右勢力的變化而變化。目前下議院共有五大黨派,其中右派有基督教民主聯盟、自由民主黨;左派有社會民主黨、綠黨和左派黨。但民調顯示,此次選舉很可能會闖入一匹黑馬:德國新選擇黨。該黨成立于今年初,打著鮮明的“退出歐元區”旗幟。從目前的情況看,“政治大同盟”的結果很可能會出現。盡管社會民主黨在上議院占有優勢席位,但選民并不愿意放棄基督教民主聯盟宣揚的經濟安全意識,大部分選民希望出現“政治大同盟”。
一個是缺少上議院多數席位的中右翼政府,一個是內部激烈紛爭的“政治大同盟”,很難預見默克爾將如何順利完成整個任期。一旦歐盟出現重大決策或歐元區單一貨幣命運受到威脅,需要德國關鍵的一票時,社會民主黨若無法象過去那樣支持默克爾在歐洲政策上的決定,歐洲政壇將很難聽到德國發出統一的聲音。屆時,新一輪的德國大選或將迫在眉睫。此外,本次大選結束后,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邊緣國家救助問題以及歐洲銀行聯盟問題的談判都將陸續展開,由于新政府內不同黨派勢力的角逐和制約,談判過程將更加艱難,歐元區高負債國獲得救助款恐難上加難。
另外,此次選舉的結果還可能對歐盟和歐元區與德國的關系產生某些微妙影響。近來,默克爾已經就其歐盟政策有了明晰闡述,其中首要的便是她主張大力削減歐盟的官僚體系規模、讓歐盟成員國在關乎自身利益的問題上有更多的話語權。這個做法暗含的是德國政府將在未來歐洲事務中能更多地堅持自己的固有主張,維護德國的利益。在歐洲一體化進程及歐債危機救助問題上,德國的態度舉足輕重。目前來看,一旦外界需要德國在上述事宜上“出錢出力”,默克爾新政府恐將在議會方面面臨諸多掣肘因素。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縮減量寬顯著影響新興亞洲資產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