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印危機”會波及中國嗎?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年初以來,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發展勢頭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減緩,股市大跌,貨幣貶值,危機呈現;另一方面,成熟市場則呈現相反的復蘇景象。近期,中國周邊新興市…
年初以來,新興市場和成熟市場的發展勢頭發生了此消彼長的變化。一方面新興市場經濟增速減緩,股市大跌,貨幣貶值,危機呈現;另一方面,成熟市場則呈現相反的復蘇景象。
近期,中國周邊新興市場的印尼和印度就出現了“兩印危機”。代表印尼股市的雅加達綜指在8月下跌了9.01%,同期印度孟買SENSEX30指數也下跌3.75%。在股市下探的同時,兩國貨幣也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貶值,印尼盾和印度盧比兌美元匯率在8月分別下跌了約6%和8.9%。鄰近的“兩印危機”局勢嚴峻,對中國來說是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還是能“隔岸觀火,置身事外”?在本期專欄中,嘉實回報中心將同投資者一起探討。
以“兩印危機”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危機,直接表象是股市下跌和貨幣貶值,其深層原因在于這些國家的國際收支出現失衡。這就好比一家企業,如果持續虧損而且資本不足就可能導致資不抵債,面臨破產的威脅。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國際收支是一定時期內(通常是季度或年度)一個經濟體與世界其他經濟體之間發生的各項經濟活動的貨幣價值之和。無論是經常項目還是資本項目的波動和異常,都可能造成國際收支的失衡。當赤字過高而且改善無期時,反應靈敏的股市和匯市會急速下跌,進而誘發整個經濟體的全面危機。
一方面,經常項目的赤字過高可能會導致國際收支失衡。失衡的資金缺口可以通過動用外匯儲備或舉債來彌補,這就如同一個家庭支出大于收入時需要拿出儲蓄或通過借貸來解決。如果經濟體通過舉債的方式增加資本項目的流入,會很容易造成債臺高筑,一旦難以償付,債務危機就出現了。據彭博數據顯示,從2011年四季度開始,印尼經常項目持續逆差而且規模不斷擴大,到2013年二季度已達98億美元。在此期間,資本項目的流入并不給力,印尼只能通過增加外債規模維持國際收支平衡,所欠外債增加了326億美元。
另一方面,資本項目的劇烈變化同樣會造成國際收支的失衡。對于資本項目開放的經濟體來說,國際資本的流入流出(如證券投資)會頻繁發生。如果一個經濟體長期依賴資本項目維持國際收支平衡,一旦遇到事件驅動的資本流出,會對其國際收支造成巨大沖擊。長期以來,“經常項目逆差,資本項目順差”是印度國際收支的常態,收支平衡對資本項目的依賴性很強,而資本項目自身的結構又以外資在印度市場的證券投資為主。據CEIC數據統計,外資在印度股市中的占比在2001年高達25%,到2012年也維持在10%以上。隨著美國退出QE的腳步臨近,國際流動資金開始回流美國,印度的資本項目也出現“空心化”,在經常項目逆差依舊的情況下,印度國際收支的失衡就難以避免了。
綜上分析,“兩印危機”緣于它們的國際收支失衡,其中印尼是經常項目逆差擴大,印度是資本項目資金外流。中國是否會像兩印一樣發生危機,這要看中國自身的國際收支現狀和展望。
首先,中國的經常項目長期順差,自2001年二季度以來,中國從未在任何一個季度中出現過逆差。其次,中國擁有3.5萬億美元的全球最高外匯儲備,足夠22個月的進口所需,遠好于兩印,它們的外匯儲備都僅夠支付6個月的進口。因此,即使經常項目出現惡化,中國也具有很強防御能力,出現印尼式危機的概率不大。最后,中國資本項目尚未完全開放,資金的流入流出受到嚴格管制,這一制度壁壘有助于防范印度式危機的發生。
盡管中國出現兩印式危機的可能性不大,但中國的國際收支狀況并非無虞。隨著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勞動力成本、資源成本的不斷攀升,中國傳統出口的競爭力會逐步下降,尤其是周邊國家貨幣的競相貶值會對中國出口產生替代效應,經常項目出現逆轉絕非杞人憂天。此外,未來中國資本項目將逐步開放,國際資本流入流出的數量和速度也會增加。雖然“兩印危機”短期不會波及中國,但是挑戰已悄然而至。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大宗商品“戰爭溢價”幾何?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