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戰爭溢價”幾何?
來源:中國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過去的40年間,中東地區發生了6次較有影響力的戰爭,分別是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至1973年10月22日)、伊朗革命及兩伊戰爭(1978年10月至1980年12月)、海灣戰爭(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
在過去的40年間,中東地區發生了6次較有影響力的戰爭,分別是第四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至1973年10月22日)、伊朗革命及兩伊戰爭(1978年10月至1980年12月)、海灣戰爭(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科索沃戰爭(1999年3月22日至1999年6月10日)、伊拉克戰爭(2003年3月20日至2003年5月2日)以及利比亞戰爭(2011年3月17日至2011年10月23日).
按以往經驗,只要爆發戰爭,原油消費量不僅會有所增加,原油供應量也會受到明顯影響。國元期貨研發中心總經理姜興春表示,歷次中東戰爭都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油價,間接影響大宗商品上漲,但戰爭會影響經濟增長,上漲之后大宗商品面臨長期頹勢。
從地緣政治或者局部戰爭的角度來看,國際原油和貴金屬受影響最為明顯。對比歷史數據可以發現,戰爭對原油的影響是先揚后抑的。寶城期貨金融研究所所長助理程小勇表示,從以往中東戰爭來看,商品受影響也和宏觀環境有關系,在經濟過熱和高通脹的環境下,戰爭對原油和貴金屬的提振有疊加利好作用,戰爭導致商品利多,主要是通過原油作為大多數工業品的能源成本來傳導,對原油本身的供需產生沖擊,而其他商品本身不會對供需產生很大的影響。
“一旦原油價格高企,通脹也會升溫,而生產資料甚至部分生活資料的生產成本也因原油等基礎能源價格上漲而水漲船高。”程小勇說。
中金公司近日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表示,戰爭驅動的油價上升持續時間通常在3個月左右,從歷史數據來看,1990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原油供應中斷,油價飆升,僅僅3個月,國際油價急升至42美元的高點;在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以及2011年利比亞戰爭期間,國際油價受驅動上升持續同樣在2至3個月。
不過,這次似乎與伊拉克和利比亞不同。盡管設有伊拉克向歐洲輸送石油(行情專區)的管道,但敘利亞不是主要的石油出產國,這意味著市場對油價的推高力度可能不會像伊拉克戰爭和利比亞戰爭那樣迅猛。
上述研究報告還稱,目前黃金“戰爭溢價”在每盎司20美元左右。歷史情景分析顯示,隨著敘利亞局勢的持續發酵,該風險溢價可能繼續上行至40美元至60美元,而假若伊朗卷入這場戰爭的風險顯著上升,風險溢價存在上行至100美元以上的可能性。
但敘利亞局勢峰回路轉,這頓時令大宗商品陣腳大亂。分析人士指出,敘利亞危機反映出國際社會多方利益博弈的過程,俄羅斯對敘利亞的支持使美國心生忌憚,而美國經濟也不支持奧巴馬政府發動一場戰爭,國內民眾反對聲一片,其中還包括奧巴馬的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