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苦日子”還要熬多久?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美聯儲可能在年內啟動QE退出的大背景下,從亞洲、南美到非洲的新興市場近期紛紛遭遇資本外逃,并導致本幣貶值、股債市劇烈波動等不利狀況。上證報記者針對機構和經濟學家的調查發現,業界認…
在美聯儲可能在年內啟動QE退出的大背景下,從亞洲、南美到非洲的新興市場近期紛紛遭遇資本外逃,并導致本幣貶值、股債市劇烈波動等不利狀況。上證報記者針對機構和經濟學家的調查發現,業界認為新興市場的波動可能還會持續,但爆發系統性危機的概率較低。
最壞時期尚未到來
過去幾天,有關新興市場的危機警報連續響起。
上周,非洲最大經濟體南非的財長戈登發出警告說,全球高層政策制定者們必須更加積極地解決新興市場正在出現的危機。他公開呼吁對全球資本流動和匯率波動采取更多行動。
在戈登發出上述呼吁前,印尼、印度、泰國、南非、巴西等新興經濟體的貨幣遭遇了大幅下跌,紛紛跌至數年乃至歷史最低點。印尼等股市也連續跳水。本幣和股市大幅貶值的背后,是海外資金的加速撤離。基金跟蹤研究機構EPFR的統計顯示,截至8月21日的一周時間里,新興市場股票基金凈流出資金17.3億美元。同期,有13億美元資金撤離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為7月中旬以來最大流出金額。自5月底也就是伯南克首度發出退出信號以來,新興市場債券基金累計失血達204億美元。
另一個危險的信號是,新興經濟體外儲水平正在急劇下降。英國金融時報日前報道稱,自5月初以來,受資本外逃和外匯干預影響,新興經濟體央行的外匯儲備銳減810億美元。而這還沒有考慮近期新興市場動蕩加劇的因素。
“我認為部分新興市場已經處在危機狀態中。”瑞士信貸經濟學家陶冬對記者說。他表示,危機的根源在于,這些經濟體過去幾年來的過度杠桿和開支。“當美聯儲決定開始啟動退出QE,資本外流開始,進而誘發新興經濟體基本面的急劇惡化。巴西、印度和印尼都是這方面的最好例子。”
瑞銀的經濟學家則稱,亞洲新興經濟體陣痛可能繼續,主要是因為:一、基本面指標惡化;二、全球流動性撤離的影響可能會壓倒外需改善帶來的支撐;三、美聯儲退出貨幣寬松過程可能相當漫長。
“新興市場最壞的情況還沒有到來。”中金的最新報告稱。該行認為,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結構矛盾突出,經常賬戶赤字較大,過去靠資本流入來維持平衡。未來美聯儲退出量化寬松將帶來更大的資本流出,并推升利率。未來一段時間,新興市場將面臨更大不確定性。
全面危機可能性小
不過,盡管有風險,但業界并不太擔心新興市場會重現全面的系統性危機。
陶冬說,現在還談不上新興市場的全面危機。當前危機的“級別”甚至還不及1991年的印度危機,或是1997年的印尼危機,但眼下的危機是一個強烈的預警信號,它提示人們,如果未來發生更大規模的資本外逃,新興市場可能陷入非常糟糕的境地。
里昂證券知名分析師克里斯托弗·伍德則認為,近期投資人對于新興市場的劇烈動蕩憂心忡忡,但這種擔憂可能有點“愚蠢”。伍德表示,投資人似乎突然忘卻了驅動新興市場特別是亞洲增長神話的基本面積極因素,這一點非常危險。在他看來,更快的經濟增速、健康的收入增長等諸多利好因素仍舊支持新興經濟體的前景。
瑞銀報告稱,當前亞洲新興經濟體基本面總體仍較為穩健,離1997亞洲金融危機時的狀況仍相去甚遠。
現階段,亞洲各經濟體無論在經常賬收支(印度和印尼除外)、外匯儲備規模,還是外債負擔、短期外債覆蓋度等方面,都比1997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前的情況穩健。瑞銀指出,即便經歷了近期的沖擊,這一結論依舊成立。這意味著亞洲經濟體仍擁有較為厚實的“家底”來應對未來潛在沖擊。
中金也稱,亞洲爆發系統性金融危機的可能性小。該行表示,不同于亞洲金融危機前,目前東南亞國家匯率靈活性已經大幅增強,近期匯率貶值也一定程度上釋放了外部沖擊的壓力。同時,當前新興市場的外匯儲備超過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水平,政策當局應對資金流出的能力相對較大。
針對當前亞洲新興市場動蕩,渣打財富管理的策略師建議,那些目前還大量持有南亞或東南亞股票的投資人,應該考慮將部分資產分散投資到發達市場和北亞,后者的前景更加穩定和趨于改善。
延伸閱讀
- 上一篇:QE縮減:浮萍背后當防靜水流深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