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E縮減:浮萍背后當防靜水流深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最近可預期的美聯儲縮減QE規模,正加重著全球金融市場的悲觀情緒,尤其是以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股市和本幣持續走弱,令市場擔憂美聯儲量化縮減很可能觸碰新興經濟體的深度危機。為此,…
最近可預期的美聯儲縮減QE規模,正加重著全球金融市場的悲觀情緒,尤其是以印度等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股市和本幣持續走弱,令市場擔憂美聯儲量化縮減很可能觸碰新興經濟體的深度危機。為此,上周末結束的全球央行行長會議呼吁,各國央行應協同起來,共同避免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所引發的副作用。
其實,早在2011年底,新興經濟體的風險敞口就開始顯露并延續至目前,美聯儲預期量化退出只是加速新興經濟體風險敞口暴露的一個外部因子,深層原因是其在經濟上缺乏獨立性,且在次貸危機刺破全球消費端泡沫下,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固有的資源魔咒和規模效應魔咒暴露,即經濟結構單一,缺乏內生核心競爭優勢,產能過剩與荷蘭病問題。如巴西、俄羅斯目前面臨的是資源魔咒風險,暫時受沖擊較小的中國則顯露出的是規模效應問題。
更需指出的是,新興經濟體對全球金融危機誤判,即多數國家倚重凱恩斯式經濟刺激計劃,暫時性遮蓋其風險敞口,造成了其脫鉤歐美的“幻覺”,而隨著經濟刺激計劃藥效漸退,曾被遮蓋的風險敞口暴露,加之肩負高成長概念的新興經濟體,面臨突出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因而,在美QE退出預期下,全球投資者基于風險避險考慮,首先從一些新興經濟體撤資。
與此同時,新興經濟體不斷深化的風險敞口,實際上是全球金融危機下,國際經貿體系變革下的必然結果。2008年以來的全球金融危機,本質上是對以WTO為主導的國際經貿體系的解構,同時也是國際新興自貿體系的建構前奏。諸多跡象顯示,隨著3D打印、納米、移動存儲和新材料(行情專區)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貿易(行情專區)體系和國際分工正逐漸顯現出演進升級態勢。這主要表現在,在WTO體系下基于要素比較優勢的加工貿易外包和中心-外圍的國際分工體系,正在逐漸受到不斷興起的眾包協作模式等的沖擊,傳統基于商品貿易的國際貿易體系,正在被日益突出的知識產權和服務貿易所稀釋。
此外,隨著美國基于SNA2008核算下GDP多出5598億美元知識產權產值,預示美國經濟正由資本密集向知識密集轉型,加之美國積極構建以知識產權和服務貿易為主的新興自貿體系雛形漸成,進而反過來加速以WTO主導的國際貿易和分工體系的解構。而由于包括金磚四國在內的許多新興經濟體,在這一新國際自貿和分工體系中失聲,不可避免地壓低了市場對其投資邊際收益率的預期,影響了國際投資者對其的風險估值,導致部分新興經濟體首先遭遇美聯儲量化退出預期的沖擊。
當然,由于不同新興經濟體的經濟金融市場開放程度和風險可承載能力不同,其承載美QE退出預期的表現也將不同。如印度的經常項目逆差和資本項目順差格局,使其最容易遭遇美聯儲預期量化退出的沖擊,而中國等的表現則相對平和,甚至國內部分人士認為美縮減QE對中國股市乃至經濟影響有限。不過,中國較高的風險承載能力,并不意味著不用擔心自身應對風險的化解能力。因為短期的風平浪靜很容易影響改革的緊迫性,忽視國內經濟系統的敏感性適應能力,導致風險靜水流深,且較高的抗風險能力很容易被用于圍堵風險敞口,甚至繼續用于維系資產泡沫穩定,使防風險變成避免市場出清的與風險共舞。
由此可見,當前重要的是如何有序地釋放風險,以避免失控,而不是繼續對風險打補丁。畢竟,美國和歐洲經濟在去泡沫化和去杠桿后,逐漸顯現出來的止跌回升,反映與其傷筋動骨地同泡沫共舞,不如有序引導市場理性回歸,迎接暴風雨過后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