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縮QE增壓 新興市場發達國家稱“與我無關”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周末剛結束的杰克遜霍爾(JacksonHole)全球央行行長年會的一個最重要議題是: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QE)規模是否引發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和借貸成本上升。上周多個新興市場匯率屢創新低,股市大幅…
上周末剛結束的杰克遜霍爾(JacksonHole)全球央行行長年會的一個最重要議題是:美聯儲縮減量化寬松(QE)規模是否引發新興市場資本外流和借貸成本上升。上周多個新興市場匯率屢創新低,股市大幅下跌,市場對新興市場遭遇危機進而威脅全球金融穩定的擔憂加劇。
盡管多位央行決策者呼吁美國等發達經濟體央行在退出寬松貨幣政策時需考慮到對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并制定明確可預見的退出計劃,但美聯儲官員們卻表示在考慮縮減QE時只有當新興市場溢出效應可能反過來影響到自身經濟時才會將其考量進去。
新興市場遭遇壓力
過去幾年,在美國、歐洲和日本,由于投資者尋求更高回報,旨在壓低利率的寬松貨幣政策引發了大量資本流入新興市場。
但如今,全球對美國將于9月開始縮減QE規模的預期逐漸升溫,不僅推動美國和德英等國國債收益率紛紛飆升,還引發了資金從新興市場國家流出的擔憂,使得新興市場國家貨幣繼續大幅下挫。在印度盧比、印尼盾等貨幣紛紛創出長期新低后,拉美貨幣對美元匯率也爭先恐后地相繼跳水。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缺席了本次年度研討會。在這次以“非常規貨幣政策的全球維度”為主題的年會上,發達國家非常規貨幣政策對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成為了討論焦點。
巴西央行副行長佩雷亞(LuizPereira)稱,美聯儲縮減購債規模如果是美國經濟加速成長的訊號,整體而言這可能會有利于新興經濟體。美國經濟轉強,應會使其對巴西等新興經濟體出口品的需求升高。
盡管如此,這一退出過程對新興市場帶來的風險也不可小覷。
墨西哥央行行長卡斯騰斯(AgustinCarstens)呼吁美聯儲制定一個明確的削減QE計劃,其稱新興經濟體面臨發達經濟體撤除刺激的“最緊迫挑戰”。
彭博社數據顯示,自5月以來,新興市場股市市值已蒸發了超過1萬億美元。今年以來,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下跌了約12%,相比之下,MSCI衡量發達國家的股票指數上升了13%。
卡斯騰斯表示,非常規寬松對新興市場產生了“不受歡迎的副作用”。他表示,發達國家央行官員“用一個聲音說話非常、非常重要”。并呼吁“協調貨幣政策,發達經濟體央行采取不同的方向行動可能會成為不穩定因素的源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也呼吁全球攜手共同應對新興市場危機,并承諾必要時IMF將提供財政援助。不過她也強調,如果不斷縱容市場,資本流入可能成為更頑固的風險,累積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內部。
過去四年來,美聯儲超常規購買資產的QE項目促使3.9萬億美元西方資本流入發展中國家。目前美聯儲每月購買MBS和美國國債資產合計約850億美元,QE使美聯儲的資產負債表規模增至3.65萬億美元。
退出首先考慮國內經濟
對于新興市場的呼吁,法國央行副行長蘭道(Jean-PierreLandau)表示,發達國家央行在2007~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成功合作,攜手下調利率并設立貨幣互換額度。因此未來發達國家央行可望再次攜手合作,以緩解其行動所帶來的溢出效應。
但蘭道也承認,要擱置各國自身優先考慮的問題達成共識恐怕不是件易事。這一看法也獲得其他官員的回應。
亞特蘭大聯儲主席洛克哈特(DennisLockhart)表示:“你必須記住,我們是國會的一個合法產物,我們只有關注美國利益的使命。如果美聯儲政策對其他國家造成重大影響,它們只能把它當作事實,并適應我們!
這意味著,美聯儲官員們在考慮縮減QE時,并不會擔心新興市場的風險,只會聚焦美國經濟。
圣路易斯聯儲主席布拉德(JamesBullard)也說,國內經濟是首要政策目標。他說:“我們不會單單基于新興市場波動來制定政策!
在如今各國市場關聯度極大的全球金融系統中,發達國家政策對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也會反過來影響到自身經濟。
洛克哈特表示:“如果美國決策者認為其在國內采取的行動會造成全球性影響,并且最終將反過來影響到美國經濟時,這當然會在考量范圍之中!
與此同時,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在這一年會上發表演講時表示,一國央行出臺貨幣寬松政策并不一定會導致該國資本流出。今年4月份,日本央行宣布推出大規模的貨幣刺激政策,誓言要將日本的基礎貨幣在2年內翻番,同時將通脹率推升至2%的目標水平。
“通過貨幣政策注入的基礎貨幣幾乎全數都會被央行以存款的形式吸納!焙谔飽|彥表示,“即便一國放松貨幣政策,這并不一定意味著政策直接注入的資金會溢出到海外!
卡內基梅隆商學院教授梅爾策(AllanMeltzer)表示:“為了實現全球金融狀況穩定,國內貨幣政策必須要自我克制到什么程度?這是當今貨幣政策的一個根本問題!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廣東再向前海放權 力促深港合作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