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會重蹈日本覆轍嗎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歐洲正在“日本化”,這并非危言聳聽。自2010年主權債務爆發以來,歐洲多國經濟陷入衰退,公民收入下滑,政府負債劇增,銀行系統違約風險加大。無論國際組織,還是從歐盟等各個層面,都采取了…
歐洲正在“日本化”,這并非危言聳聽。
自2010年主權債務爆發以來,歐洲多國經濟陷入衰退,公民收入下滑,政府負債劇增,銀行系統違約風險加大。無論國際組織,還是從歐盟等各個層面,都采取了阻止危機的蔓延與加劇的不同救助措施,但歐洲整體經濟狀況仍未有顯著改善。持續低利率、貨幣貶值、失業率居高不下,都使人們聯想起“失去二十年”的日本。
比較日本經濟二十年來的經歷同當今的歐洲局勢、歐元區危機,兩者確有驚人的相同之處。在日本:銀行業危機、政府三心二意尋求出路,卻始終找不到有效解決辦法;對銀行那些不良貸款,不是將其減記或折舊,而是延長期限;對那些不健康的金融機構,不是勒令其停業或注入新鮮資本,而是借助央行的低息貸款使其茍延殘喘。所有這些措施,都不足以為經濟提供足夠的支持資本,使其振興。
在金融與經濟危機的沖擊下,部分歐元區國家,例如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希臘不良貸款數目激增。在意大利,據其央行統計,銀行收支表上的不良貸款高達1330億歐元;而在西班牙竟達2000億歐元(2013年6月)。在經濟陷入衰退的大形勢下,歐洲銀行業正經歷著嚴重危機。銀行機構大幅削減向經濟實體提供貸款,尤其是中小型企業,幾乎得不到任何新貸款。對于歐盟通過的挽救面臨違約銀行的方案,各國政府仍舊各持己見、爭論不休。例如,德國財政部長塑伊布勒就提出,救助方案缺乏對銀行業問題的真正了解,蘊藏了很高的風險。
歐盟各國政府三心二意,缺乏有力的措施來扭轉局面,通脹危機不斷加大;由于救助規模龐大,央行的獨立性受到威脅;南歐大批私營企業倒閉,在西班牙,30%的企業破產,在葡萄牙破產率甚至達40%,同樣的浪潮也席卷法國。如果這種狀態持續下去,特別是針對問題較嚴重的銀行業的治理,歐洲的政治家們采取的措施繼續無效的話,整個歐洲大陸的經濟就將迅速向日本危機時期的狀況看齊。對此,那些警示歐洲正在“日本化”的人提出的建議是,徹底清理銀行壞賬,公開不良貸款具體數字,重組銀行業。
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歐元區一直保持極低的利率水平,目前為0.5%左右。只要通脹沒有明顯加劇趨勢,這種利率水平未來很有可能會持續。長期的低利率,原本是要幫助各國經濟避免陷入衰退。但這卻隱含了危險的副作用:投機泡沫,央行向市場注入大量廉價貨幣,但這些貨幣并沒有流入經濟實體,反而流向了金融市場,推高了股價;于那些信用級別高的企業可以輕易獲得低息貸款,用以回購自己的股票,對股價“修飾美容”;剝奪儲蓄者的財產:長期低迷的利率,讓那些多年來盡心盡力的儲戶蒙受損失。
在反思合理的救助措施的過程中,歐洲又開始重新審視以前純粹的財政緊縮政策,將視野又鎖定了增長。但是,目前仍缺乏能真正讓經濟重新恢復的可行、合理的戰略。而一項能讓經濟重新振興的戰略,應是具備各種政策措施的綜合體。
為此,歐洲的當務之急是先要建立一個基于歐盟層面的銀行業聯盟,用以重新整頓改組銀行。而企業也要有機會獲得更好的貸款條件,用以投資與推進增長。歐洲的銀行業也應更快減輕其自身負債,更大幅度地調整應收賬款估值以及推進更深層次的結構性變革;其次,設法在歐盟各成員國之間平衡調整,加強實力強的歐盟成員國的更高的消費。作為貨幣聯盟,不應通過向危機國家施加壓力來使其降低社會需求。對于實力較強的國家,要使其工資報酬接近于生產力,以及設立合適的最低工資水平,用來防止整個工薪階層陷入貧困的生活狀態;再者,為使實力較弱的成員國能通過加強投資來重新獲得競爭力,需要制定一項深思熟慮的經濟政策。如果這個經濟政策被認為是有效的,那么歐盟基金、歐洲社會基金以及歐洲投資銀行,就可以被作為其融資的來源。此外,歐洲需要擴張的貨幣政策。
雖然歐洲央行在危難的情況下出資購買危機國家的國債的承諾,為歐洲贏得了時間,并且成為貸款的提供方。但有一點需要明確的是,危機不會在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被戰勝。因而人們不能不仔細分析和研判通脹的未來趨勢。還有,歐洲需要加強對其勞動力的能力培養,讓所有目前失業的年輕人都有可能在短時期內找到新的工作崗位以及培訓機會,或是接受再教育的機會等。如果不及早扭轉當前的局勢,那么,青年人長期失業將會毀掉一代人。
總之,歐洲想要避免“日本化”,就得盡快培養未來的增長潛力,保障其經濟能持續發展,縮小各個成員國之間的差距。提高就業水平,重新建立各個成員國之間的平衡。如果不對歐元區成員國作結構上的調整,不把重點放在人們的需求與潛力上,就無法使歐洲走出危機的陰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亞洲的麻煩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