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救市沖動暗涌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溫州樓市調控政策“松綁”,或許只是長三角多個城市的代表。多地房地產成交低迷,經濟不振,是地方政府醞釀救市沖動的主要原因。例如江蘇鹽城,以前有限價政策,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二季度…
溫州樓市調控政策“松綁”,或許只是長三角多個城市的代表。多地房地產成交低迷,經濟不振,是地方政府醞釀救市沖動的主要原因。例如江蘇鹽城,以前有限價政策,據知情人士透露,“今年二季度已經取消了”。
中原地產研究咨詢部總監宋會雍指出,今年以來,二三線城市土地市場、商品房銷售市場指數齊齊下滑,出現明顯的供過于求趨勢,加上房企紛紛回歸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前景堪憂,因此地方政府救市沖動暗涌。
溫州并非個案
克爾瑞研究總監薛建雄認為,中國樓市已度過了爆發性成長期,進入優勝劣態的調整期。有些地方供應過剩,經濟低迷需求不足,就需要政府推動;有些地方人口增長過快,需求過剩,就需要有一定的抑制。
以江蘇常州為例,這座城市無論是商業地產還是住宅項目,都面臨供大于求的狀況,地產泡沫隱現已是不爭的事實。
宋會雍分析,溫州雖然在長三角地區頗具代表性,但也有其獨特性。溫州此前多年房價領漲全國,資金幾乎都從實體經濟轉移到房地產,導致其成為全國房價上漲最快的城市之一。2010年調控出臺之后,溫州樓市遭遇嚴厲打擊,地方政府限購也由于一刀切而矯枉過正,導致今天房價大跌的局面。但如果還是走振興房地產的老路,溫州的實體經濟仍然很薄弱,資金總有掏空的一天,“只有重振實體經濟,房地產才有救。”宋說。
宋會雍指出,二三線城市只有回歸實體經濟,才能緩解房地產市場下滑帶來的地方財政壓力。避免出現鄂爾多斯那樣的“鬼城”、“空城”。
本報記者分析克爾瑞相關數據發現,江蘇、浙江等地不少城市自2010年史上最嚴厲調控以來,呈現一番房地產銷售的過山車景象。例如江蘇無錫,2010年商品房銷售1045.1萬平方米,2011年下滑至653.9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從2010年811.45億元下滑至2011年的569.97億元;浙江衢州2010年商品房銷售170.9萬平方米,2011年大幅下滑至79.4萬平方米,商品房銷售額也從2010年的90.57億元下滑至2011年的55.07億元,近乎腰斬。除了2012年下半年有所回升,長三角大部分二三線城市下滑的態勢延續至今。
德佑地產市場研究部總監陸騎麟表示,從整體上來看,無論是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7月的價格漲幅都得到了抑制,漲幅呈現明顯縮小的狀態。而溫州對限購政策的一個微調,是試圖挽救持續下行的房價的一個表現,也是當地政府試圖通過房地產來刺激經濟復蘇的一個動作,“我們看到市場對限購松綁的反應也是非常靈敏的,立刻對當地的樓市起到一個刺激作用,若在限購松綁持續延續下去的情況下,溫州房價或將止跌回穩”。
土地出讓、住宅銷售齊下滑
盡管以溫州為代表的城市,試圖以“向中央政策靠攏”為由調整此前一刀切的嚴厲政策,但長三角地區各地土地、住宅各項指標下滑趨勢已無力回天。
由于房企拿地策略調整,二、三線城市土地市場與一線城市形成巨大反差。今年上半年,十家標桿房企的購地可建面積分布中,一線、二線發達及三四線城市分別占7%、22%、15%。標桿房企在三四線布局的比重,從2009年以來逐步加大,但在2012年這一趨勢發生逆轉,主要是由于三四線城市銷售增長緩慢、存量大、利潤率也不高,同時一二線城市卻表現良好,導致標桿房企調整布局重心。
近期,一向深耕于三四線城市的恒大也重回一二線城市拿地。5月27日,恒大50.46億在重慶北部新區購得4塊居住用地。6月18日,恒大23億在廣州奪得一塊二類居住用地,樓面地價高達24997元/平米,已經超過其2012年報顯示的土地儲備平均價格的37倍。7月3日,恒大首次進入北京,35.6億獲昌平區配建公租房用地,溢價率16.67%,樓面價6964元/平方米,購地可建面積51.1萬平方米,配建公共租賃房面積26萬平方米。
今年上半年,三、四線城市新房銷售表現令人堪憂,不及去年月均水平,降幅為5.1%。中原地產高級研究經理劉淵分析,2013年上半年與去年下半年對比,長三角二、三線城市下降最多,達15.2%。而從今年上半年的成交走勢來看,二、三線城市月成交量維持下行趨勢。因此,雖然上半年主要城市總成交量處于歷史同期高位,但占據全國成交主力的二三線城市略顯頹勢,后期需要密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