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企業盼政策強化細則 落到實處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上半年,全國進出口增速明顯放緩。海關總署公布的6月份外貿數據顯示,當月我國進出口增速同比下降2%,出口下降3.1%,進口下降0.7%,全年“保八”壓力巨大。江蘇省上半年出口卻實現逆勢上…
今年上半年,全國進出口增速明顯放緩。海關總署公布的6月份外貿數據顯示,當月我國進出口增速同比下降2%,出口下降3.1%,進口下降0.7%,全年“保八”壓力巨大。江蘇省上半年出口卻實現逆勢上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江蘇省進出口2600.5億美元,同比微降0.1%,出口實現2.1%的正增長。
7月24日,國務院第18次常務會議《關于促進進出口穩增長、調結構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出臺了12項措施,旨在減輕外貿企業負擔,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中小企業成本,為外貿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8月中旬,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調查采訪了江蘇省相關外貿企業以及業內專家。
喜憂參半
外貿企業對于此次《意見》12項措施態度迥異。
“調整出口法檢和目錄呼吁了十幾年,勢在必行,國務院目前這樣做非常及時。”江蘇舜天國際集團機械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海寧說,希望出口退稅是一個長期穩定的退稅政策,期待出口退稅措施早日落實。
同時,高海寧認為“加快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尚需時日。“人民幣的跨境結算最主要的問題是大部分客戶手上沒有人民幣。此外,人民幣并不是一個國際上自由流通的貨幣。人民幣跨境結算和人民幣本身如何走上可自由兌換之路密切相連。”
江蘇匯鴻國際集團貿易管理部總經理朱進在談到“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措施時表示,希望人民幣匯率穩定。
高海寧持類似觀點。他表示,人民幣匯率可以在一定范圍內波動,但大起大落沒有哪個企業能受得了。
蘇州市東錦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干小周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直言,尚未感受到《意見》12條措施對該公司產生實質性利好。“通讀《意見》措施,個人認為只有強化細則,才能落實到位。”
此外,高海寧還表示,外貿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時存在不熟悉當地法律法規以及缺乏相應的專業人士的難題。“目前出口難度很大,中國作為第二大經濟體實際上受到很多西方國家的圍剿,尤其是現在和日本的貿易關系。政治關系不解決,經濟關系就難以良性發展。”
治標不治本
南京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國際經濟與貿易系副教授張玉和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個國際貿易環境不好,反傾銷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導致我國進出口增速雙雙下降。
張玉和認為,《意見》出臺后短期內就會出現明顯的效果,但由于政策作用效果不佳,實現長期進出口穩增長還是不行。“《意見》的12條措施是治標不治本,難以真正實現長期顯效。”
在談到如何平衡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內需、投資和出口時,張玉和坦言,目前我國內需、投資和出口三者發展嚴重失衡,內需嚴重不足,發達國家內需在經濟增長中占比高達70%-80%,而我國僅占40%左右。在投資上,國家把大部分資金投到國有企業,可國有企業顯現出來的投資效果并不明顯,由此便造成出口壓力較大。
張玉和建議,國家更應把重心放在內需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縮小貧富差距,避免兩極分化,刺激內需增長,進而也可減輕出口方面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