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能走“獨木橋”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中國經濟轉型已經走到一個關鍵的當口。隨著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重要經濟數據的披露,特別是在經歷了財政的“緊日子”和“錢荒”的一片混亂之后,市場格外關心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下半年會走出怎…
中國經濟轉型已經走到一個關鍵的當口。隨著今年上半年一系列重要經濟數據的披露,特別是在經歷了財政的“緊日子”和“錢荒”的一片混亂之后,市場格外關心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在下半年會走出怎樣的步伐。
如果說前兩年的貨幣政策還在穩增長與控物價的矛盾中“左右為難”,那么當前貨幣政策的目標似乎更為明確——調結構。近期高層的一系列表態,不管是引導資金進入實體經濟,還是擴大金融參與主體的范圍,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讓貨幣政策在穩健的基調下,大力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在這一過程中,央行無疑面臨更大的挑戰,畢竟其態度決定了下半年流動性的狀態。而除了調節好貨幣總量,流動性的結構和流向也更為重要,若實行緊縮導致存量資金鏈斷裂,政策的“底線”將難以守住。從“錢荒”事件中央行的表現來看,它雖然狠心了一把,“后娘”的面具卻并沒有持續太久,只不過是由“慈”變“嚴”,主要靠警告、震懾來壓制風險偏好,促使商業銀行以更加謹慎的方式來管理資產負債表,引導貨幣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
其實,對于下半年的貨幣政策,日前發布的“金十條”中已經給出明確的方向,即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合理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銀監會對此給出了權威解讀——不因經濟增速放緩轉向寬松,也不因當前一時貨幣增長較快而轉向緊縮。對于剛剛經歷了“地震”的資金市場而言,這一表態預示著下半年流動性并不會像市場此前所擔憂的那樣偏緊,有利于穩定投資者預期。
另一方面,正在進行的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仍然是下半年的大事件。
在國家統計局15日上午公布GDP(7.6%)數據后,財政部當天下午公布了上半年財政數據,上半年全國公共財政收入6萬8千591億元,增長7.5%,跑輸GDP。這是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因為在過去的很多年里,財政收入都是跑贏GDP增速的,這顯示出今年上半年增收的難度在加大。
在宏觀經濟狀況不佳導致企業效益滑坡、外貿表現亦差強人意的情況下,加上持續推進的減稅“組合拳”,財政收入不能獨善其身是理所當然的。但也不必為現在的財政支出壓力感到恐慌。畢竟中國財政收入的絕對數值仍處在高位,且下滑幅度仍可承受。
正在推進中的“營改增”是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切入口。這個財稅體制改革的大“手術”,實施的目的不僅是要減輕企業稅負和合理優化稅制這么簡單,更深層次的原因是通過這一改革來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達到轉變政府職能和中國經濟轉型的長遠施政目標。
當減稅成為不得不為之的事情,意味著下半年的全國財政收入增幅也不會太高,那最需要面對的就是財政緊日子怎么過的問題。政府減支是必然的方向之一,就像李克強總理曾經說的:“能讓民間辦的讓民間去辦,能讓社會辦的讓社會去辦,好多事情政府應該放手讓社會、讓民間、讓民營企業去辦。放水養魚讓民間,讓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來促進發展,這樣才是一個良性循環。”
總而言之,中國經濟持續多年的高速增長,目前已到了需要慢下來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過程中,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不能走“獨木橋”,而是必須要和信貸、監管、產業等多重政策協同發力,才能出現“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