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限和下限論”的均衡思路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面對中國當前既有增長動力、也有下行壓力的復雜經濟形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在廣西召開的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
面對中國當前既有增長動力、也有下行壓力的復雜經濟形勢,國務院總理李克強9日在廣西召開的部分省區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強調宏觀調控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使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等不滑出“下限”,物價漲幅等不超出“上限”。在這樣一個合理區間內,要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這種下限和上限的合理區間觀點,實質上體現了一種“均衡論”,對“均衡論”有更深的理解,有利于把握中國經濟未來的走勢。
最近一段時間,對于中國經濟是否會繼續下行,決策層是否會改變政策思路,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業內預測二季度的GDP將在7.6%左右,而且三季度和四季度還有進一步下行的壓力,這已經危及政府明確的7.5%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加上前段“錢荒”、PMI下行等各種因素加重了市場對于經濟繼續下行的預期。于是對于政府壓力底線究竟是多少,觸及底線后打算怎么辦,成了業界關注的重中之重。李克強總理這次“上限”和“下限”論,應是對這種市場關心的一種直接回應。
實際上,盡管當前中國經濟錯綜復雜,外界對于中國未來經濟走勢有霧里看花的感覺,但冷靜下來分析,應該說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的經濟政策是一貫的。今年以來一直強調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的統籌推進。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
為此,決策層一直既強調要發揮市場作用,又強調要宏觀調控,這與政府職能轉變中——政府管政府該管的、市場管市場該管的理念是一致的。這種要求相輔相成、講究尺度的經濟政策,實質上體現了一種均衡思路,是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相對最優路徑,但需要智慧、魄力和技巧來支撐。
“下限”和“上限”論的提出,實質也是在體現這種均衡思路。當前從“下限”的經濟增長和就業水平來看,經濟增長壓力略大,就業水平壓力大。因為結構優化服務業比重提高,在同等的經濟增長情況下,可以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加上未來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只要保持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就業壓力不會太大。至于壓力略大的經濟增長,盡管今年確定為7.5%的增長目標,即使出現略低于7.5%的局面,也應在可以承受的范圍,何況隨著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紅利逐漸釋放,市場主體的活力將得到進一步激活,有利于未來數年更好地保持經濟增長。從“上限”來看,短時間內中國的通脹是可控的。
從均衡思路上來看,要考慮到長短結合,針對經濟走勢的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對策;如果當前經濟運行脫離了“上限”和“下限”的區間,就需要相應采取一定的政府調控。
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上限”和“下限”區間中,經濟增長的壓力較大,為此根據均衡思路,不排除會結構性地采取小規模的刺激政策。這種小規模的刺激政策,會體現在加大棚戶區改造力度、適度提高城市群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結構性減稅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