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深競合走向新階段 共推珠三角“雙核”建設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近日,廣州市金融辦負責人對外透露,第二屆金交會將于6月21日在廣州舉行,目前已有20家機構上報了60多個產融對接項目,擬簽約金額4500億元。而廣州這次金交會,也得到了深圳方面的支持。自年…
近日,廣州市金融辦負責人對外透露,第二屆金交會將于6月21日在廣州舉行,目前已有20家機構上報了60多個產融對接項目,擬簽約金額4500億元。而廣州這次金交會,也得到了深圳方面的支持。
自年初廣州首次提出加強與深圳合作后,兩市在近期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共同推進“雙核”區域中心建設。當地學者認為,在此框架下展開的金交會的合作,顯示著珠三角雙核之間的競合關系,已經有了實質性的改變。
“雙核”攜手
關于廣深合作的議題,已逐漸成為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顯學”。
2012年底,新任廣東省委省書記胡春華在首次考察深圳東莞廣州佛山時,表示希望廣深兩市加強分工與合作,共同承擔起區域中心城市的作用。
這一希望很快得到了回應。2013年1月,廣州市首次將“加強與深圳的合作”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深圳市長許勤很快回應,“實際上廣州和深圳兩個市緊密合作的事項特別多,未來一定會通過共同合作、優勢互補,更好地發揮雙中心的驅動作用。”
進入6月,雙方合作有了實質性進展。6月8日,廣州市市委書記萬慶良、市長陳建華等率領廣州市黨政代表團,在考察佛山、清遠、東莞之后轉道深圳,廣深兩市也在當日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按照協議,未來兩市將遵循“優勢互補、分工合作、資源共享、共同推進”的原則,建立協作工作機制。兩市將在交通基礎設施、先進制造業、高科技及戰略性新型產業、現代物流業、總部經濟、會展業、社會公共事務、開發區及園區等11個領域展開合作。
當地學者認為,兩市簽署的合作協議,可以視作是一個鋪平未來合作空間的基礎平臺。
從競爭到合作
作為廣東省經濟發展的雙核,廣州與深圳之間一直存在著頗為明顯的“瑜亮情結”。在過往的歷史中,兩市之間的“競爭”往往多于“合作”。
廣州社會科學院高級研究員彭澎認為,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雙方政府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并不是偶然現象,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兩地產業都在錯位發展,雙方正面的競爭或者合作都比較少。
但隨著兩地經濟實力及輻射區域的不斷增長,雙方在產業布局上的摩擦逐步增多。譬如,廣州曾抓住上世紀90年代汽車(行情專區)工業大發展的機遇,打造出華南最大的汽車產業集群,但隨著比亞迪(行情股吧買賣點)新能源汽車的逐步成長,深圳對廣州汽車產業的地位形成了挑戰。
而雙方在金融領域的競爭,已成為“兄弟相爭”的縮影,擁有深交所的深圳并未止步,欲打造“區域金融中心”的廣州則更積極。
到2008年底,隨著《珠三角規劃綱要》的實施,廣深之間的競爭又有了新的平臺。《珠三角規劃綱要》提出,在最終走向“珠三角一體化”之前,先要實現廣佛肇、珠中江、深莞惠這三個珠三角內部城市群的一體化,然后才是三個都市圈的整合。廣州和深圳也因此各自推動廣佛肇、深莞惠的合作。
“廣州和深圳同在廣東省的框架內,都是副省級城市。”彭澎表示,這導致珠三角無法像長三角或者環渤海城市群那樣,形成擁有一個核心,不同城市之間犬牙交錯的競合格局。
他認為,廣深兩市合作,目前的首要問題是形成合作的體制機制,其次是在交通和基礎設施方面做文章,“產業上的合作沒那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