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驗”走向重慶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重慶官方正籌備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本報記者從當地高級官員處獲悉,高層認為重慶民營經濟發展有待加快,在進行數次內部研討后,將形成民資36條的實施細則等一攬子方案。中共中央政治…
重慶官方正籌備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本報記者從當地高級官員處獲悉,高層認為重慶民營經濟發展有待加快,在進行數次內部研討后,將形成“民資36條”的實施細則等一攬子方案。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重慶市委書記張德江近期多次聽取民營經濟領域人士意見。參加內部研討的人士說,張數次提到“浙江經驗”,浙江省向來以民營經濟發達著稱。張1998年至2002年曾任浙江省委書記。
重慶市統計局新近發布報告稱,2011年當地民營經濟對全市經濟增速貢獻率達54.3%。
但報告顯示出非公有制經濟中外資經濟貢獻率更高。同時,當地國有資本規模增速更快,8家市級國有投融資平臺保持著超過20%的投資增速。
密集調研
4月1日,重慶市市長黃奇帆等接見民營企業家的消息在《重慶日報》發出。重慶市委、市政府的經濟管理部門同時都在準備相關材料。與民營企業家群體關系密切的工商聯合會等社團組織,也參與整理一些過去市委主要領導的相關講話。
張德江赴重慶后主持召開的歷次常委會,主體覆蓋民生公共支出,保持對外開放穩定性等。
一位已離任的高級官員說,張德江參與的調研會議,在形式上有一定新意。張一共參與了兩到三次座談,負責發言組織的部門要求一些經濟管理部門只提交書面材料,坐在張德江身邊的其他市委、市政府負責人也較少發聲,現場發言者主要是民營企業家和相關專家。
張與一些企業家直接對話。在場的企業家回憶,整個基調是重慶民營經濟發展有待加快,要求多個組成部門制定相關政策文件。
一些部門負責人提出,是否等待中央關于民資36條的細則出臺后再制定。
上月在全國兩會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稱,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要求上半年必須將已出臺近兩年的“新36條”細則制定頒發。
參會人士稱,張德江提出重慶可以更加主動,提早準備,待中央精神出臺后及時對照修改。
4月26日,張德江參觀了一些知名民營企業,張提出未來重慶應促進國有、民營、“三資”企業競相發展,形成三足鼎立的新格局。
如何落實
各界對重慶民營經濟近年發展看法不一。2011年重慶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894.08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48.9%,增長18.3%,快于平均值1.9個百分點。3月發布的這份公有制經濟報告由重慶市統計局編制,其認為“民營經濟的核心增長動力作用進一步顯現”。
該份報告顯示,在非公有制經濟體(外資、民資)中,民營經濟體量大于外資,但規模增速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弱。重慶經濟管理部門的官員對本報記者說,對于國資、民資外資的政策應該是一貫公平的。但內部調研的情況顯示,實際運轉中仍有許多待遇差別。
參與張德江在場的調研的人士說,一些民營經濟界人士提及的問題相當具體。比如,有企業提出政府對職業學校學生到外企用工的補貼過高;民營經濟的公積金轉為注冊資本中的稅收減免不如外資和國資企業清晰;乃至對多個實體的民企集團在納稅排名上不合并等問題。
此外長期存在的問題是,重慶市民營經濟在結構上偏重摩托車等制造業和餐飲等服務產業,當地智庫稱,今年來遭遇“錢荒”、“電荒”、“用工荒”和“原材料價格高”、“勞動力價格高”等問題。
因此,過去主政者曾有思路希望借由外資、國資規劃產業集群中的初步投資,進而吸引民營資本進入。本報記者對幾家大型民資集團的采訪顯示,這些民資集團在發展新興產業的定位上大多仍抱觀望態度。
一位不愿具名的當地全國人大代表說,“如何落實民資扶持政策文件,在全國都很普遍,不僅是重慶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