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力推生態經濟發展模式
來源:經濟參考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海西“生態農業與經濟發展研討會”29日在全國重點茶葉產區福建南平建甌市召開,當地政府及與會專家代表一致提出要圍繞“綠色生態”優勢,打造生態經濟、發展生態茶業。記者了解到,在建設…
2013海西“生態農業與經濟發展研討會”29日在全國重點茶葉產區福建南平建甌市召開,當地政府及與會專家代表一致提出要圍繞“綠色生態”優勢,打造生態經濟、發展生態茶業。記者了解到,在建設美麗中國和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這種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日益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的路徑選擇。
本次研討會由經濟參考報社、南平市人民政府、福建省茶葉學會、建甌市人民政府聯合舉辦,會議聚焦生態文明與環境科學、特色產業發展、茶業生態與品牌推廣等多項內容。
南平市農業局副局長黃智源表示,南平市最大的優勢是生態,從前年開始以建設生態市作為發展目標,包括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等方面內容。其中生態農業是一個重點領域,各縣市都在制定并實施相關計劃。
建甌市委書記余建坤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說,不能因急于發展經濟而把生態環境破壞掉,建甌市的所有產業都將圍繞“綠色生態”,發展生態型產業和循環經濟,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加大對綠色資源的精深加工。
據了解,建甌素有“綠色腹地”之稱,是福建省和全國重點茶葉產區,全市有茶園面積10.8萬畝,年加工能力1.5萬噸,年出口4500噸。此次在建甌舉辦的研討會上,如何為消費者奉獻一杯健康茶,成了與會代表議論的焦點。
著名茶業專家駱少君告訴記者,茶葉的基礎是生態,必須保證茶葉從大地上生產出來就是安全的,農殘、重金屬和所有衛生指標都是安全的,這關系到整個茶產業的命運。
黃智源說,當地已經在生態經濟模式上進行了很多嘗試,大力發展綠色食品(行情專區)和有機食品。比如有的茶場通過施用有機肥等綜合(行情專區)措施,七八年沒有打過農藥,使得生產出來的茶葉非常安全。
“很多茶葉不同程度存在農藥殘留超標和重金屬超標問題,茶葉出口經常遇到綠色壁壘。”華僑茶業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邵曙光說,建甌作為重要的茶葉出口產地,茶區生態環保的理念深入人心,通過新品種、新技術、新農藥、新肥料、新機械(行情專區)的“五新”有機茶生產方式,促進了茶葉品質的提高。
一家茶業公司的負責人介紹說,綠色生態茶的成本雖然提高,但銷路更好,可以賣到北京、上海等發達城市和國外,銷售價格相比普通茶葉提高了70%,效益因此增加了不少。
在駱少君看來,一些地方把經濟效益作為第一目標,不注重生態環境和產業的可持續性。而建甌市對生態環境比較重視,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將對全國茶產業產生很好的影響。
延伸閱讀
- 上一篇:IMF建議中國加大財政刺激力度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