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南將成為成渝經濟區的中部脊梁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雖然川南的古鹽道已不復存在,但歷史上的天然脈絡仍在延續。在新一屆四川省委2013年初提出的“多點多極”的戰略中,這一區域被寄予厚望。川南城市群共性明顯,處于成都和重慶兩大核心城市之間…
雖然川南的古鹽道已不復存在,但歷史上的天然脈絡仍在延續。在新一屆四川省委2013年初提出的“多點多極”的戰略中,這一區域被寄予厚望。
川南城市群共性明顯,處于成都和重慶兩大核心城市之間,人文地理相通,交通便捷可達,2012年末經濟總量均在1000億元上下,且都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在轉型。
根據規劃,川南城市群在“十二五”末要實現人口2000萬左右、經濟總量近萬億的規模,成為四川盆地里的新的經濟高地。
川南“走轉改”告一段落,一路交流下來,本報記者也有了不少通過資料檢索無法解決的問題。作為區域經濟學者,駱玲教授曾在川南瀘州市政府和自貢市委掛職鍛煉,目前主持四川省產業經濟發展研究院工作,無疑是解惑的最佳人選。
區域合作至關重要
《21世紀》:川南城市都面臨著資源枯竭和老工業基地的轉型升級,這與其他地區的老工業城市相比是否有區別?他們的路徑該如何選擇?
駱玲:川南幾個城市,多數工業項目是在國家三線建設時期布局的,國有企業包袱較重產業同構化嚴重,鹽化工、天然氣化工、煤化工、機械裝備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任務較重。
這些老工業城市在不斷壯大優勢工業規模、總量的同時,必須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
白酒業,應向資源地、品牌企業集中,共同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化工、機械、能源等產業在區域經濟合作框架內應實現產業鏈優化整合與產業集群式發展;還要充分利用沱江、長江港口與岸線資源和川滇黔渝結合部的地利條件,發展臨港經濟、通道經濟和商貿物流樞紐經濟。
目前自貢、內江相距最短距離只有30公里左右,建設組合城市或推進同城化正是時候。宜賓、瀘州共享長江黃金水道,可以協同打造長江上游沿江城鎮帶、產業帶。既錯位發展、又合作發展,這是尊重歷史、面向現代及避免產業重復建設的不二選擇。
《21世紀》:按財政部統計口徑和常理,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占GDP比例在10%左右是一個常態,但川南城市這一比例特別低。
駱玲:主要受其產業結構、所有制結構、經濟運行質量、固定資產投資質量等因素影響。川南城市由于歷史的原因普遍存在第三產業比重不高、國有經濟比重大、工業企業經濟效益不佳等問題,除了白酒產業對地方財政貢獻較大外,這幾年其他產業經濟效益不佳。這是需要重點改變和調整的。
《21世紀》:川南一體化中,怎樣理順各城市之間的競合?目前省級是否有制度設計可以確保各自的利益與成長?
駱玲:川南城市群是未來四川經濟第二增長極,也是成渝經濟區的中部脊梁,區域合作與一體化發展至關重要。
當前,川南經濟區或曰川南城市群正處在改革開放以來最好的發展機遇期,宜賓要以更大的胸襟打造萬里長江第一城,瀘州要敢于充當四川的“新重慶”角色,自貢要“倚老求新”重振輝煌,內江要打造成渝經濟區重要增長極。
為此,川南城市要攜手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一體化和同城化進程,構建合理的現代產業分工合作體系。為改變目前各自為政的狀況,需要省上應盡快制定川南城市群一體化發展規劃與區域政策。
打造“多個成都”
《21世紀》:成都經濟總量超過省內第二名7倍多,且還有拉大趨勢,顯示出省內區域發展的極度不平衡,如何理解這一現象?
駱玲:自重慶直轄以來,四川“雙核發展”變為“單極引領”,成都憑借其省會地位、區位優勢、人才資源和新興產業優勢,形成“一城獨大”局面與虹吸效應。
直到2011年,綿陽、德陽、宜賓、南充、達州和涼山6個市(州)GDP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2012年新增2個千億俱樂部成員,這種局面才得到初步改觀。
《21世紀》:新一屆省委提出了“多點多極”戰略,是否與改變成都“一城獨大”的格局有關?
駱玲:省委提出多點多極支撐戰略,就是要在以天府新區建設提升發展成都經濟區的同時,加快川南、川東北、攀西經濟區的發展,著力構建區域協調發展、頭雁競飛的新格局。當然,無論怎樣“夯實底部、次級突破”,一時半會兒還不能撼動首位城市成都的經濟老大地位。
《21世紀》:四川省的區域平衡發展戰略,你認為應該如何設計?
駱玲:現在還不是談平衡發展的時候。四川當務之急是著力打造除成都以外的區域產業增長極與中心城鎮。因為四川人口相當于德國、國土面積(不扣除重慶)相當于法國。當這個西部經濟大省出現了3-5個經濟成都時,區域協調發展、經濟強省才成為現實。
《21世紀》:從2009年以來,四川等地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優勢,相繼挖走了東部沿海城市的不少產業,比如IT,但一旦產業面臨技術革新,則有可能導致整體性的毀滅。你怎么看?
駱玲:我不同意你提出的“挖走沿海城市產業”這一說法,“主動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的表述更為準確。
2012年,成都經濟總量名列副省級城市第三,僅次于廣州、深圳;其1400多萬常住人口形成了巨大的消費市場,吸引了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成都的城市包容性強,科研院校與高級人力資源富集,要素資源保障能力也較強,能夠適應國際經濟與技術變革帶來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