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經濟總量多年穩居全國第四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深圳市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稱,2012年深圳GDP為1295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這已是深圳市GDP總量連續多年來在全國內地城市中保持第四位。在土地面積不足、土地利用漸趨飽和的情況下,深圳…
深圳市統計局日前發布數據稱,2012年深圳GDP為12950.08億元,比上年增長10.0%,這已是深圳市GDP總量連續多年來在全國內地城市中保持第四位。
在土地面積不足、土地利用漸趨飽和的情況下,深圳的秘訣是什么?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政協委員譚剛認為,深圳近年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開始放慢速度,但能夠穩居全國第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戰略新興產業增速加快,“三駕馬車”對拉動深圳GDP增長的貢獻比較均衡。
結構優化+市場自由
2010年開始,深圳提出深圳質量的概念,強調增加GDP的技術含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根據深圳市最新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深圳重點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000多個,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增速為經濟增速兩倍以上,占全市生產總值超過25%,深圳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報告還稱,深圳的消費穩步增長,去年突破4000億元,出口額連續20年位列全國內地城市第一。
報告同時將深圳今年GDP增長目標下調至9%,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至4.25%和5%。
譚剛說,此前囿于土地面積的限制,固定資產項目投資對深圳經濟拉動的影響一直比較低,但最近兩年有所好轉。深圳大運會之后相關項目仍在持續,一些新的項目也在啟動。2011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額達2136.39億元,增長10.1%;2012年增至2314億元,增長12.3%。
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則認為,深圳GDP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四,最核心的因素是市場的力量。
他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自己培養的、國際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很多都盤踞在深圳,如華為、中興和騰訊等,這表明深圳有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在市場領域上,創造了非常好的投資環境,政府不太干預經濟,企業能在深圳創造出經濟價值,“深圳代表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
質量型經濟增長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日前在廣東省兩會上提醒,廣州發展雖快,但與其他省市相比仍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他說,廣州的追兵是天津,兩個城市間生產總值的距離不到一年。
經濟總量緊隨廣州的深圳亦處于相似境況。此前深圳季度GDP多次被其他城市趕超。以去年一季度為例,深圳實現GDP2507.37億元,在全國內地城市中僅排名第七,位列京、滬、穗、蘇州、天津和重慶之后。
譚剛認為,深圳被趕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他城市有大的國家項目的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多,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而深圳土地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制約了一些大項目的落地。
曲建認為,如果以純市場經濟成分來比較,深圳的排名還能保持,但后起城市有大量的政府投資,而且其發展空間更大,未來排名可能有所調整,
不過,深圳已經提前做了一些布局,以促進未來的發展。例如深圳有特區立法權,市人大早在2010年12月就通過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條例,以立法的方式推動深圳的科學發展。譚剛說,如果說深圳以前重在體制和改革創新,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圳作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該在轉變發展方式上為國家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在19日深圳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時,深圳市市長許勤表示,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深圳質量已經貫徹到各個方面,將堅定不移地打造深圳質量,走質量型經濟增長道路,以進一步提升深圳未來經濟競爭能力。
在土地面積不足、土地利用漸趨飽和的情況下,深圳的秘訣是什么?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政協委員譚剛認為,深圳近年為了實現經濟發展的質量開始放慢速度,但能夠穩居全國第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產業結構得到調整,戰略新興產業增速加快,“三駕馬車”對拉動深圳GDP增長的貢獻比較均衡。
結構優化+市場自由
2010年開始,深圳提出深圳質量的概念,強調增加GDP的技術含量,進行產業結構調整,逐步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企業,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
根據深圳市最新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深圳重點扶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2000多個,六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總體增速為經濟增速兩倍以上,占全市生產總值超過25%,深圳成為國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最大、集聚性最強的城市之一。報告還稱,深圳的消費穩步增長,去年突破4000億元,出口額連續20年位列全國內地城市第一。
報告同時將深圳今年GDP增長目標下調至9%,萬元GDP能耗和水耗分別下降至4.25%和5%。
譚剛說,此前囿于土地面積的限制,固定資產項目投資對深圳經濟拉動的影響一直比較低,但最近兩年有所好轉。深圳大運會之后相關項目仍在持續,一些新的項目也在啟動。2011年,深圳固定資產投資額達2136.39億元,增長10.1%;2012年增至2314億元,增長12.3%。
綜合開發研究院深圳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曲建則認為,深圳GDP連續多年位列全國第四,最核心的因素是市場的力量。
他說,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自己培養的、國際知名的高新技術企業很多都盤踞在深圳,如華為、中興和騰訊等,這表明深圳有獨特的優勢,特別是在市場領域上,創造了非常好的投資環境,政府不太干預經濟,企業能在深圳創造出經濟價值,“深圳代表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
質量型經濟增長
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日前在廣東省兩會上提醒,廣州發展雖快,但與其他省市相比仍前有標兵,后有追兵。他說,廣州的追兵是天津,兩個城市間生產總值的距離不到一年。
經濟總量緊隨廣州的深圳亦處于相似境況。此前深圳季度GDP多次被其他城市趕超。以去年一季度為例,深圳實現GDP2507.37億元,在全國內地城市中僅排名第七,位列京、滬、穗、蘇州、天津和重慶之后。
譚剛認為,深圳被趕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其他城市有大的國家項目的推動,固定資產投資多,帶動了整體經濟的發展,而深圳土地面積不到2000平方公里,制約了一些大項目的落地。
曲建認為,如果以純市場經濟成分來比較,深圳的排名還能保持,但后起城市有大量的政府投資,而且其發展空間更大,未來排名可能有所調整,
不過,深圳已經提前做了一些布局,以促進未來的發展。例如深圳有特區立法權,市人大早在2010年12月就通過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條例,以立法的方式推動深圳的科學發展。譚剛說,如果說深圳以前重在體制和改革創新,那么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圳作為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應該在轉變發展方式上為國家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
在19日深圳市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閉幕時,深圳市市長許勤表示,經過兩年多的時間,深圳質量已經貫徹到各個方面,將堅定不移地打造深圳質量,走質量型經濟增長道路,以進一步提升深圳未來經濟競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