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推動構建監管大格局 考評非主業剝離
來源:經濟參考報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2013年要繼續推進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15日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國資委系統指導監督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下一步各地方國資委要根據國有企業現有的布局狀況和功能定位,加快不符合…
“2013年要繼續推進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15日在昆明召開的全國國資委系統指導監督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下一步各地方國資委要根據國有企業現有的布局狀況和功能定位,加快不符合國有資本發展方向、不屬于企業主業資產的清理整合退出步伐。
“下一步國有企業發展中非常關鍵的就是‘轉型升級’。”黃淑和表示,要實現轉型升級,往哪里轉、怎么轉、什么路徑轉就非常關鍵,建議地方國資委建立一個平臺將所監管企業中需要剝離和清理的資產統一歸納,把企業召集起來,讓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和需要通過平臺重新進行重組和整合,最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這樣優勢互補的重組和整合,最終培育出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
黃淑和透露,為了進一步推動各地不斷深化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國資委擬于上半年內印發評價指引,統一對各省級國資委的指導監督工作進行檢查評價。“初步考慮,評價指標包括地方國資監管政策法規制定情況;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進展情況;指導監督工作開展情況;地市級國資監管機構設置情況以及縣級國資監管責任主體的落實情況,國資委將據此對各省級國資委進行工作評價和評級排隊。”他說。
“六七年時間國企將發生巨大變化,國有企業要具備活力和競爭力,不能追求數量,關鍵是質量。”面對來自各個地方的國資委負責人,黃淑和說,“各級國資委要多到基層進行調研,號準脈搏,開好藥方,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取得一手資料,對于一些國資改革問題,要持之以恒地抓。”
除了推動本地區國有資產的集中優化配置外,黃淑和同時強調,各地方國資委要深化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的合作,以出資關系為基礎,完善央地合作的協調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不搞“拉郎配”,把引入外部資源和做強本地企業有機結合。
國資委主任王勇在不久前接受《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的內在動力不足,外在環境越來越復雜,難度也越來越大。”記者了解到,在為期一天半的會議中,來自各省市國資委的參會代表談論最多的話題無疑是國有企業改革。
廣東省國資委副巡視員曾永夫坦言,目前,國有企業的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集中表現在國有企業競爭優勢不夠突出、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以及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不夠健全等方面。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參會代表都表示,促進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并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與國企改制將成為后期工作重點。曾永夫表示,廣東省國資委明確提出國有企業退出低效、無效投資和長期虧損業務,推動省屬企業間同類業務重組整合。對未能進入省屬企業前三名的業務板塊,鼓勵由進入該板塊的企業兼并,形成倒逼機制。推進國有企業特別是二、三級企業通過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引入戰略投資或財務投資者,重組上市、股權置換,實現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國有資產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特別是經營性國有企業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政出多門、監管規則不一致,資源配置分散等問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由于監管部門數量多,權責分散,導致國有資產監管難度大且效果差。對此,黃淑和特別強調,一定要堅持省和地市兩級國資委作為政府直屬特設機構的性質定位,保障國資監管機構的專門性和獨立性,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不斷健全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審慎探索直接持股、股權代持、委托監管等形式。
“處理好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關系是國資委后期工作的重點之一。”黃淑和同時指出,各地國資委作為出資人機構應有的法定職責仍不到位的,要抓緊時間落實到位,處理好出資人行使所有權與企業行使經營權的關系,搞準出資人機構的監管定位,并切實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
“下一步國有企業發展中非常關鍵的就是‘轉型升級’。”黃淑和表示,要實現轉型升級,往哪里轉、怎么轉、什么路徑轉就非常關鍵,建議地方國資委建立一個平臺將所監管企業中需要剝離和清理的資產統一歸納,把企業召集起來,讓企業根據自身發展和需要通過平臺重新進行重組和整合,最終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通過這樣優勢互補的重組和整合,最終培育出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團。
黃淑和透露,為了進一步推動各地不斷深化國資監管體制改革,國資委擬于上半年內印發評價指引,統一對各省級國資委的指導監督工作進行檢查評價。“初步考慮,評價指標包括地方國資監管政策法規制定情況;推動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進展情況;指導監督工作開展情況;地市級國資監管機構設置情況以及縣級國資監管責任主體的落實情況,國資委將據此對各省級國資委進行工作評價和評級排隊。”他說。
“六七年時間國企將發生巨大變化,國有企業要具備活力和競爭力,不能追求數量,關鍵是質量。”面對來自各個地方的國資委負責人,黃淑和說,“各級國資委要多到基層進行調研,號準脈搏,開好藥方,增強監管的針對性,取得一手資料,對于一些國資改革問題,要持之以恒地抓。”
除了推動本地區國有資產的集中優化配置外,黃淑和同時強調,各地方國資委要深化央企和地方國有企業的合作,以出資關系為基礎,完善央地合作的協調機制,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不搞“拉郎配”,把引入外部資源和做強本地企業有機結合。
國資委主任王勇在不久前接受《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改革的內在動力不足,外在環境越來越復雜,難度也越來越大。”記者了解到,在為期一天半的會議中,來自各省市國資委的參會代表談論最多的話題無疑是國有企業改革。
廣東省國資委副巡視員曾永夫坦言,目前,國有企業的深層次問題仍然突出,集中表現在國有企業競爭優勢不夠突出、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以及國有資產監管體制不夠健全等方面。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參會代表都表示,促進國有企業重組整合并鼓勵非國有資本參與國企改制將成為后期工作重點。曾永夫表示,廣東省國資委明確提出國有企業退出低效、無效投資和長期虧損業務,推動省屬企業間同類業務重組整合。對未能進入省屬企業前三名的業務板塊,鼓勵由進入該板塊的企業兼并,形成倒逼機制。推進國有企業特別是二、三級企業通過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引入戰略投資或財務投資者,重組上市、股權置換,實現國有企業投資主體化。
值得注意的是,長期以來,國有資產管理仍存在不少問題和挑戰,特別是經營性國有企業沒有實現集中統一監管,政出多門、監管規則不一致,資源配置分散等問題,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坦言,由于監管部門數量多,權責分散,導致國有資產監管難度大且效果差。對此,黃淑和特別強調,一定要堅持省和地市兩級國資委作為政府直屬特設機構的性質定位,保障國資監管機構的專門性和獨立性,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不斷健全國有資產出資人制度,審慎探索直接持股、股權代持、委托監管等形式。
“處理好所有權和經營權的關系是國資委后期工作的重點之一。”黃淑和同時指出,各地國資委作為出資人機構應有的法定職責仍不到位的,要抓緊時間落實到位,處理好出資人行使所有權與企業行使經營權的關系,搞準出資人機構的監管定位,并切實做到不缺位、不錯位、不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