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地產整合進展緩慢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海國資地產陸續進行多年的整合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一位接近上海市國資委的知情人士向本報坦言,“在眾多領域的國資整合中,地產肯定是難度最大的之一,而今年中央層面對上市房企重組…
上海國資地產陸續進行多年的整合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一位接近上海市國資委的知情人士向本報坦言,“在眾多領域的國資整合中,地產肯定是難度最大的之一,而今年中央層面對上市房企重組的嚴令,更讓上海國資整合內外交困。”
而上海地產集團的整合無疑是上海國資地產整合大戲中的核心部分之一,相關政府部門圍繞其整合的相關動作持續已久。
去年底,為支持地產集團更好地履行土地儲備前期開發等相關職能,上海市國資委將上海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持有的地產集團9.5%股權和上海大盛資產有限公司持有的地產集團2.4%股權,以國有資產劃轉方式劃轉到市國資委。股權劃轉后,地產集團變更為市國資委出資的國有獨資公司。
隨后,地產集團的新任務浮出水面。
整合“大變局”
本報記者從上海市國資委官方網站獲得的最新信息顯示,在第二批大型居住社區土地儲備和開發建設中,地產集團及所屬公司摘牌受讓五幅大型居住社區保障性住房建設地塊,五幅地塊用地總面積高達約61公頃,土地出讓金總額20.91億元。根據土地出讓合同規定,該五幅地塊項目性質為大型居住社區動遷安置用房和配套商品房,其中部分項目要求在年內開工,項目全部建成后可以提供約111萬平方米的動遷安置房。
“地產集團強化保障建設角色的另一層深意,正是相關地產資產的整合已迫在眉睫。必須通過全面的資產梳理,尤其是集團內不同地產板塊人員團隊的優化調整,以應對龐大的保障住房工程建設任務。”該人士表示,這也是今年中華企業、金豐投資此前雙雙停牌重組的重要背景。
但是,剛剛復牌的兩大公司,其公告的重組內容還是令市場頗為失望。
據雙方的公告披露,中華企業收購了大股東上海地產集團持有的上海房地(集團)有限公司40%股權,交易代價約為8.3億元。金豐投資則出資1.585億元,購入上海地產集團持有的上海市住房置業擔保有限公司10.5%股權。同時,兩大上市平臺首次完全明確了今后的業務劃分和發展方向。
此次停牌半年多的重組內容至此披露的就這么多,這顯然與業內的期待差之甚遠。目前中星集團等上海地產集團的一干子公司,并未如其納入披露的整合方案,而這些資產或許才是投資者最為關心的重組核心。
對于運作多年的整個上海國資地產整合大戲而言,地產集團在保障工程層面巨量的任務增加,是個新增變量。而這幕大戲拖的時間越長,新變量將越多越復雜。
其實,今年兩個出乎大多數業內人士預料的新情況已經掀起了上海國資地產整合“大變局”的序幕。
“內外交困”:進展緩慢?
上實系地產重組主導的“乾坤逆轉”,無疑是今年上海國資地產整合最新浮現的大變化。
根據上實控股8月的重組公告,將以51.3億元的總價從母公司上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手中收購上實發展的控股股權,涉及63.65%的股權。曾經被認為是上實地產整合主導平臺不二選擇的上實發展,最終“淪為”了上實控股的旗下公司。而后者在收購上海城開、中新地產等一系列動作后,迅速壯大,尤其隨著管理層團隊不斷強化而上實發展高層人員更迭,主次對比目前來看已徹底逆轉。
上實控股方面的一位公司高層曾告訴本報記者,此舉意味著上實控股成為上實系地產全面整合的核心平臺,攜旗下兩大控股上市公司甚至可謂唯一運作平臺。相關的整合動作也將以與至少從2005年以來形成的思路截然不同的路線展開。
此外,今年下半年,一直以來以市場化路線擴張迅速的綠地集團,突然出現在國資委地產版圖中,10月底,上海市農口住宅辦公室所持的綠地集團51%的股權被劃轉至上海市國資委,同時綠地集團黨組織關系調整至市國資委黨委,上海市國資委成為綠地集團的第一大股東。
據上述接近國資委人士推測,以綠地集團的發展態勢和風格,此前業內猜測“納入上海城投整合”的說法可能性不高,綠地集團多半還將獨立快速發展,納入國資委,反而是又增加了一個“實力靠山”,國資委方面將陸續給予支持。
大變局之外,真正的整合進展依然緩慢。中國指數研究院副院長陳晟分析,近期有中建等央企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戰略,這是一個思路,上海的國資地產整合,同樣需要先確定方向,進而謹慎推進涉及實際股權、資產的整合,主導部門不會急于求成,也不會急于明確某個整合平臺。
因整合多半涉及上市公司,另一大影響因素則來自中央相關部門。
今年對上海國資地產重組的不利消息從未間斷。今年4月份,從監管部門要求對存在土地閑置及炒地行為的房企暫停批準其上市、再融資和重大資產的重組開始,到10月中旬,房企重組正式叫停,再到11月份,監管層要求只要主營業務收入中出現自房地產業的上市公司融資要求也將不予通過。
新東航、新上藥以及將問世的新百聯、剛剛停牌的上海家化,上海國資重組正向著年初資本化率的目標加速,只是國資地產的腳步跟得有些艱難了。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城市規劃矛盾引發超級城市病 下一篇:浦東臨港新城7個月轉身“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