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臺政策擴容經濟技術開發區
來源:北京商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到十二五末期,開發區的工業總產值將突破8000億元;今年1-10月,開發區新入區企業1025個,同比增長24%;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著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企業。北京經濟技…
到“十二五”末期,開發區的工業總產值將突破8000億元;今年1-10月,開發區新入區企業1025個,同比增長24%;在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著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企業。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向東南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將從現有區域逐步向京滬高速公路以西、京臺高速公路以東的區域拓展,打造首都東南高端產業帶。到“十二五”末期,開發區的工業總產值將突破8000億元。
12月7目,本市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快推進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繼中關村政策之后,全市推動高端功能區發展的又一重大舉措。
《意見》提出,為進一步拓展產業發展空間,北京將積極推動開發區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探索土地租賃、代建廠房、統一回購等方式,不斷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同時,下放行政審批權限,將開發區的行政審批權限擴大至“六園”,綜合服務配套區,并逐步擴大至新拓展區域。
在產業發展和城市規劃建設方面,除按國家規定需由市級以上部門核準的項目審批、使用市級資金的政府投資項目審批、征收集體土地審批之外的市級審批權,下放到開發區管委會,實現“開發區的事在開發區辦”。
由于開發區是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重要園區之一,《意見》要求開發區用足用好中關村示范區各項政策,形成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良好政策環境。優先向開發區布局全市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集聚發展。
根據《意見》,北京將加大市級政府支持力度。以開發區和大興區一體發展為基礎,創新完善更有利于開發區擴大發展的財政體制。延續開發區現行財政管理體制三年。對開發區土地出讓收入市級留成部分在扣除按國家規定和市政府對開發區的專項規定計提后全額返還。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征地拆遷項目給予重點支持。
在金融創新方面,將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理順北京經濟技術投資開發總公司的管理體制機制,使其具有產業發展、開發建設及投融資功能。由市區兩級按一定比例向總公司注入資本金,支持總公司擴大融資渠道。
在人才和干部管理工作方面,將建立健全“引得進、留得住、干得好、有發展”的干部人事管理體制,探索建立靈活自主的干部選拔引進機制和具有開發區特色的績效考核辦法和激勵機制,增強干部隊伍活力。
記者注意到,在《意見》中還明確,到“十二五”末期,開發區的工業總產值將突破8000億元,同時,確保單位土地產值稅收、高新技術產值占比保持全國領先水平,單位綜合能耗保持全國最低水平。
據介紹,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是首都惟一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擁有國家級、市級研發中心140余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單位工業用地地均產值、單位GDP稅收、萬元GDP能耗水耗等均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近年來,開發區的幾大主導產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迅速發展,各大企業紛紛入駐,深刻地改變了首都第二產業的格局和面貌。
2010年開發區與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發展環境顯著優化,開發區與大興區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的格局已經形成,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開發區與大興區行政資源整合以來,兩區建立了統一的聯合招商辦公室,實現了產業發展布局、品牌、標準、政策、服務的“五個統一”,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今年1到10月,開發區新入區企業1025個,同比增長了24%。
據統計,目前,在開發區不到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布著全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0多家企業,但發展迅速的開發區逐漸面臨現有產業空間日漸飽和的問題。
“開發區近年來產業空間的拓展速度已經很快了,但是與全國其他主要開發區相比,北京開發區的產業發展空間仍然是最小的,約為其他開發區的1/5,甚至更小。”開發區負責人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