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正彥:歐債危機將繼續牽動國際金融市場神經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一直困擾著國際金融市場。在近期結束的歐盟峰會上,除英國外其余26個成員國就新的歐盟條約(財政協議)達成一致,并決定加快推進歐洲穩定機制(ESM),同時已向IMF注資150…
今年以來,歐債危機一直困擾著國際金融市場。在近期結束的歐盟峰會上,除英國外其余26個成員國就新的歐盟條約(財政協議)達成一致,并決定加快推進歐洲穩定機制(ESM),同時已向IMF注資1500億歐元。但在筆者看來,這個被“譽為”解救歐債危機的最終解決方案,不僅在執行或落實上有難度,也難以克服當前歐元區存在的制度性缺陷。這意味著2012年歐債危機陰影仍將繼續困擾國際金融市場。
之所以這么判斷,主要是基于以下兩方面分析。
首先,新歐盟條約沒有徹底解決歐元區制度設計上存在的先天性缺陷——在貨幣政策方面,歐元的發行權力由歐洲央行掌控,歐元區國家面對危機爆發時不能發行貨幣。同時,歐元區成員國的宏觀政策條件也限制了其財政政策,使得其要靠財政赤字和債務才能突破這一限制。
盡管《馬斯特里斯特條約》和《穩定與增長公約》對此有明確的數量限制,但仍然難以控制歐元區成員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問題,從而為歐債危機的爆發埋下了“禍根”。不過,當新歐盟條約寄希望于通過啟動自動減赤措施和實施自動制裁來解決問題時,這與《馬斯特里斯特條約》和《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規定并無本質區別,因為類似希臘這樣很難自救的國家能否“自行了斷”?這值得懷疑。相反,克服這一制度性缺陷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建立“財政聯盟”。
但如同英國前首相梅杰在《英國為什么拒絕歐元》一文中曾指出的那樣,“歐元區必須變成一個財政聯盟,一個通過轉移支付抵消地區差距的聯盟。”但他又斷言,“變成轉移支付聯盟同樣帶有風險。德國不會喜歡這一設想”,“財政聯盟也會帶來重大的政治后果。雖然在經濟上或許合乎情理”。
如今,新歐盟條約盡管說是朝著建立“財政聯盟”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新歐盟條約還是“換湯不換藥”,因為僅僅寄希望于各國的“自律”或名義上的強制手段,而不是從克服制度性缺陷入手,是難以解決歐洲債務問題的。因此講,這一解決方案無法從根本上解決歐債危機,反倒可能導致歐債危機因久拖不決而趨于長期化。
其次,在落實新歐盟條約方面也存在相當難度,因為這一新條約要升格為具有法律效用文件,并交由歐盟機構監督并強制執行,在實際操作上可能面臨不少難題。
其一,“啟動”自動減赤措施和實施自動制裁機制,是堵塞未來財政赤字惡化的路徑之一。但這需要各國實施財政緊縮計劃,減輕由此對各國經濟乃至歐洲經濟和全球經濟產生的負面影響。
問題是歐元區各國的財政緊縮計劃與其經濟復蘇之間的矛盾始終存在且難以解決。為了減少政府債務與削減赤字,歐元區各國必須實施財政緊縮周期。但是,財政緊縮對歐元區經濟復蘇將產生不利影響,歐元區經濟或面臨下行甚至“二次探底”風險?梢灶A期的是,未來幾年歐元區國家將難以避免財政緊縮與經濟復蘇乏力之間的矛盾,主權債務危機陰影也將相伴而行。
其二,目前歐盟最迫切和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盡快出臺一系列措施,以應對迫在眉睫的違約風險以及債券市場的穩定。但應對目前歐元區國家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意味著歐盟需要強大的資金支撐。
就目前來看,一方面,雖然“歐洲五國”政府已相繼更迭,但新政府也會難為“無米之炊”;另一方面,歐洲主要國家、歐盟及歐洲央行在如何拯救歐債危機問題上仍然存在明顯的分歧。例如,德國反對歐盟提出的歐元債券方案,認為通過債務共擔也難以成功擺脫或克服當前歐盟所面臨的制度性缺陷。正是由于各方的利益很難協調一致,預計歐債危機將趨于長期化。
此外,英國的反對及其被邊緣化,使得卡梅倫被理解為是“國內壓力的俘虜”。不過,英國仍是當前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英國雖然未加入歐元區,但歐元區卻是英國的最大貿易伙伴,英國約有40%的出口輸往歐元區國家,英國經濟也必然會受歐元區國家債務危機擴散的重大影響。因此,一個缺席英國的新歐盟條約還是帶有很大的缺憾。
上述分析表明,盡管新歐盟條約是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步,但由于其未能從根本上克服當前歐元區存在的制度性缺陷,也表明其并非化解當前歐債危機的完全解決方案,除了緩解暫時壓力外。可見,歐債危機仍將是明年國際金融市場中最值得關注的金融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