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副局長李超:中國短債占比較高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超昨日在財經年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外債總規模并不大,結構也基本合理,雖然其中短債占比較高,但有其特殊性,總體風險并不大。據李超介紹,截至2011年6月,我國外債總…
國家外匯管理局副局長李超昨日在財經年會上表示,當前中國外債總規模并不大,結構也基本合理,雖然其中短債占比較高,但有其特殊性,總體風險并不大。
據李超介紹,截至2011年6月,我國外債總規模6425億美元,相比國際金融危機前的2007年增加2533億美元,其中短期外債余額4621億美元,相比2007年底增加2464億美元。而短期外債占全部外債總規模的比重也由2007年的52%上升到今年6月底的72%。
李超分析稱,短期外債占比偏高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與我國近年來貿易進出口高速增長有密切關系。可以看到,從2001年到2010年我國貿易進出口規模年復合增長率為22%,同一個時間,貿易信貸復合增長率為16%,小于進出口增長。而在我國短期外債中間占比較大的是貿易融資和貿易信貸。在外債占比中,貿易融資占到16%,貿易信貸占到38%,這兩塊合計就已經超過外債總規模五成。
二是近些年來人民幣升值預期和本外幣利差兩方面也是比較大的影響因素,企業和銀行很多都通過資產本幣化和負債外幣化等方式來實現最大利益。比如,企業通過預收外匯貨款方式迅速結匯,還有采取延遲對外支付外匯方式等。銀行也通過大量提供信用證、海外代付等創新產品,造成了貿易融資、貿易信貸高速增長、短期外債占比偏高的情況。
“但我們要看到,由于貿易融資和貿易信貸所形成的短期外債是與上述貿易行為相對應的,隨著貿易行為的結束,或早或晚這種關系都會解除,所以分析下來,短期外債雖然占比較高,但風險并不是很大。”李超表示。
此外,李超認為,還需要加強對外債統計、監測、分析、預警并密切關注外債有可能帶來貨幣錯配、期限錯配等問題。同時,隨著人民幣跨境交易使用擴大必然會帶來人民幣幣種的外債,這是特殊形式外債,也需要加以關注。在下一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項目進程當中,外管局將對外債特別是短期外債給予特殊的關注,包括進行適當的管理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