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構筑金融高屏障抵御大風浪
來源:上海證券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在國際金融資本近期突然全方位、多層次做空中國金融業的背后,不外乎出于兩大動機:一是利用國內投資者對其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以及先行卡位優勢,在中國市場低成本獲取超額利潤;二是配合母國…
在國際金融資本近期突然“全方位、多層次”做空中國金融業的背后,不外乎出于兩大動機:一是利用國內投資者對其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以及先行“卡位”優勢,在中國市場低成本獲取超額利潤;二是配合母國實施的國家競爭戰略,大面積封殺中國金融業的國際成長空間。
一場不見硝煙的金融劫掠,正從歐洲向中國全面鋪開。
就在歐元區國家為拯救搖搖欲墜的歐元體系而殫精竭慮時,國際金融資本已把做空目標轉向中國。這次,他們的手段和層級極為空前,其所選擇的時間窗口異常微妙,在中國召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連續展開相關動作。先是多家國有控股銀行遭到高盛和美銀等外國戰略投資者減持,外方獲利數十億美元;繼而有關國際金融機構再度唱空中國房地產和銀行業,甚至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首次發布報告,預警中國金融系統風險,熱錢加速撤離中國;尤為令人關注的是,國際金融資本大有把洗劫目標鎖定為人民幣之勢。其結果,在國內銀行間外匯市場上,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價連續數日跌停。另一方面,在穆迪和標普看好中國主權債的同一天,空頭大師查諾斯隨即發表評論,稱評級機構看好中國是個大錯。
筆者認為,以中國目前較為扎實的實體經濟基本面以及相對封閉的金融體系,國際金融資本要全面做空中國難度很大,但其所隱藏的金融主導國正在實施的國家競爭戰略萬不可小視。國際金融資本一向難以容忍那些不遵守西方世界制定的或不和他們玩同一游戲規則的國家和勢力。對于那些做夢也想分肥乃至操控中國市場的國際金融資本來說,擊敗中國的國有商業銀行,控制中國資本市場,直接或間接掌握資產價格定價權,擠壓人民幣的國際行為空間,進而奪取中國金融市場的主導權是一以貫之的戰略目標。這樣一來,就可把中國納入到由他們控制的國際金融秩序中,以便通過控制中國的經濟命脈來左右中國的發展。
盡管從經濟增長與競爭變遷的過程來看,像中國這樣一個發展成就巨大、問題不少的超級新興經濟體,是不可能隔離于國際市場評價的。而從正面效應觀察,國際投行與評級機構有時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的唱衰或許是一種另類提醒,將促使中國更重視制約經濟長期發展的諸多瓶頸。只是得小心,更多時候,那些在國際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投行,往往是在貌似“深入分析”中國經濟基本面的基礎上,從自身的偏好與利益出發,或者唱多或者唱空中國經濟。
掌握金融信息與話語權的國際金融資本,近期突然“全方位、多層次”做空中國金融業的背后,筆者認為不外乎出于兩大動機:一是利用國內投資者對其普遍存在的迷信心理以及先行“卡位”優勢,在中國市場低成本獲取超額利潤;二是配合母國實施的國家競爭戰略,試圖在壟斷中國經濟話語權的同時,大面積封殺中國金融業的國際成長空間,全力維持美國的金融獨霸地位。
十年前,當中國以國際匯率計算的GDP總量僅相當于美國的11%時,以高盛為代表的國際大投行盡管也不時唱多中國經濟,但從當時中國資本市場的炒作空間來看,顯然難有太多“分肥”;而隨著中國加入WTO,資本市場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國際投行就有了唱空、做多中國市場的杠桿。例如,2002年,國際投行集體唱空中國銀行業,使得不少國際輿論包括一些國人都認為四大國有銀行在技術上已破產。其背后的動機,已被證明是增加外資投行和銀行持股中國銀行業股份的談判籌碼,致使他們得以低價持股建行、中行和工行,普遍獲利3至4倍。這些所謂的戰略投資者,最終被證明是十足的戰略投機者。
類似的情形,在中國樓市和股市亦不鮮見。去年底以來,國際投行和對沖基金一面看空中國房地產市場,一面又加速進入房地產業,而在獲利之后又加速撤離;至于A股近年來的暴漲暴跌,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其實是國際金融資本試圖控制中國股市的精心安排,是國際金融資本對中國股市的多次成功狙擊,他們才是中國股災的大贏家。
國際金融資本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另一出發點,是配合母國實施的國家競爭戰略。看經濟與金融強國的發展路徑,從工業大國向資本強國邁進,是整體經濟結構升級以及提升國際分工地位的內在要求。最近100年來,先是英國后是美國把持了國際金融主導權,由此獲得的顯性和隱性收益難以計數。本輪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美國的核心競爭優勢——金融。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金融秩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迫切。而對以美國為代表的既得利益者來說,拖延全球貨幣金融領域的公共產品改革,強化金融力量工具,緊握金融話語范式不放松,則是從頂層分工領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戰略“鎖定”的最后王牌。
今天看來,金融依然是美國主宰全球戰略資源分工的堡壘,也是美國難容他國染指的高邊疆。美國在金融領域的國家競爭戰略很清晰:既要確保擊敗原本基本面不輸美國的歐元區的金融力量,也要設法打壓不斷擴充行為邊界的人民幣的國際發展空間。
放眼今日世界,梳理大國間的利益博弈,再審視某些大國一貫實行的操控伎倆,可以發現:每當這些主導世界的經濟大國自身陷入困境甚至危機時,總要利用其在國際上的優勢地位給競爭對手制造更大危機,將自身危機轉嫁出去,并化危機為機遇,鞏固霸主地位。中國便是他們主要防范對象之一。他們的主要運用工具除了赤裸裸的經濟施壓以外,就是在世界經濟舞臺上呼風喚雨的國際金融資本。
可見,金融主導權和產業主導權同等重要。早已把轉嫁經濟風險招術玩得純熟的國際金融資本,是不會放棄利用中國的經濟與金融漏洞來遏制中國經濟金融崛起步伐的。在全球金融面臨大洗牌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必須構筑能全方位參與金融分工的種子選手,迫切需要總結以往金融發展的經驗,鏡鑒美歐金融業教訓,前瞻性地分析全球金融競爭的未來生態,以制度創新和人才培育為導向,構筑中國的“金融高邊疆”,從而有效維護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成果,并在全球經濟秩序變遷中提升中國的話語權與國際競爭力。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后歐元時代” 你準備好了嗎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