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臨時工市場走俏間接推高用人成本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老板,要招工嗎?11月末的一個清晨,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試圖擠過廣州市獅嶺鎮人頭攢動的陽光路口時,幾個人湊上來如是問道。此時,一輛小面包車急剎在本報記者身邊,大批人馬立刻沖了過去…
“老板,要招工嗎?”
11月末的一個清晨,當《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試圖擠過廣州市獅嶺鎮人頭攢動的陽光路口時,幾個人湊上來如是問道。
此時,一輛小面包車急剎在本報記者身邊,大批人馬立刻沖了過去,“招什么工?多少錢?”
“7塊5一個鐘?太少啦!要10塊!”一番討價還價之后,雙方談妥了9塊錢一個小時的工錢,五六個人鉆進了面包車。
對于他們來說,一天的“剪線工”工作即將開始。
這個距離廣州市中心34公里的皮具重鎮所形成的臨時工市場在珠三角其他工廠區也不鮮見,尤以年底、年初最為興盛,其勢頭蓋過正式勞務市場。
沿海一些城市近年頻遭民工荒,越來越多的工廠選擇內遷,而內遷則進一步加劇了那些留守沿海企業的招工荒。如是,臨時工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的一個現實注腳。
高薪臨工
在花都區獅嶺鎮著名的“馬路勞務市場”里,上述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
招工的企業人員開著小面包車逛市場,談妥了價錢就拉人回廠,干完一天的活結賬送回這里。
臨時工多的時候,這個市場黑壓壓擠成一片。一個本地人告訴本報記者,陽光路口的熱鬧場景是從金融風暴那年開始的,有企業主半夜跑路,一些打工者發現自己陷入拿不到工資的窘境,自此不愿進廠拿長薪。
吳強是臨時工中的一個,他告訴本報記者,前幾年他來獅嶺工廠里做事,做了兩個月后老板跑路了,本應到手的2800元工資由此泡了湯,自此,他就變成了專職的臨時工。
“每天干完活工錢拿到手,心里踏實!”吳強說他做的是高車的活,干一天差不多能拿到100元,現在快過年趕工,能漲到120元甚至130元/天,一個月下來也有個兩三千元。
在東莞,場景同樣壯觀。
本報記者在當地各個鎮街走訪發現,“年底大量招聘臨時工”的小廣告幾乎隨處可見。在東莞的南城,一家電子廠的招聘人員在自己的“常年招工”廣告上還特別貼上了一張白紙黑字打印出來的“招聘臨時工”的告示。
“年底有批訂單,趕得急。”他說,現在大家趕著回家過年了,哪還能找到正式工,工廠這個月已經不批準正式辭工了,想要走的可以走,但沒有任何補償。于是,長工改行臨工的現象出現了。
據上述招聘人員介紹,今年的春節來得較早,一些預備著要回家過年的員工怕到時候辭不了工,所以早早地把工辭了,在回家過年前再打三兩個月的臨時工,多掙些錢。
廣州睿高服裝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奕東告訴本報記者,他所在的工廠里就有很多工人在10月份辭工,然后專門去打幾個月臨時工,“因為這段時間打臨工一個月可以掙到往常兩三個月的工資。”
行業布局
與臨工市場的熱鬧形成反差的是年底冷清的正式工市場。本報記者在東莞市同悅勞務大市場發現,除了兩名工作人員,看不見一個找工的人。
工作人員說,這家市場以介紹長期工為主,現在是淡季,一整天下來也就二十多個人來轉轉。
在東莞大朗鎮的一家小勞務市場外,本報記者偶遇一個類似于“勞務包工頭”的中年男子,他說,現在做臨時工的都是些80后、90后,他們不想長期呆在廠里被束縛,對社保之類沒有要求,一個小時七八塊錢。
“現在東莞估計得有上萬人的臨工。”該男子說。
易洋(中國)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謝暖認為,臨時工市場是近幾年來中國沿海地區用工荒及外貿形勢不樂觀所衍生的一種現象,工廠訂單不穩定,留不住工人,一旦有活干了又不可能馬上招到人手,只好雇臨時工。
“來珠三角的工人越來越少了。”東莞市智通人才公共關系本部高級經理蔡小梅告訴本報記者,現在的企業還主動下鄉、鎮、村招工,臨時工在這種背景下成了正規勞務市場的一種補充形式。
謝暖說,其工廠招聘的臨時工比較少,對于那些對技術含量要求較高的工種,工廠基本會培養熟練人員,通過高薪把他們留下來。
本報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招聘臨時工的行業主要集中在服裝制造、鞋類、包類、低端電子、電纜、食品等行業。諸如手機制造、電機、機械、高端電子等行業的企業往往不愿意招聘臨時工。
企業賬本
廣東省11月29日公布的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廣東最低工資標準年均提高13%以上,絕大部分地區的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40%以上。
在今年3月1日起廣東最新一輪最低工資標準調整后,廣州達到了1300元/月,東莞也達到了1100元/月。
本報記者按上述目標測算,到2015年,廣州的最低工資標準將至少達到2119元/月,東莞也將達到1793元/月。
如果按照臨工一小時10元的薪水來算,已經接近上述水平。
每每談及加薪,企業對于經營壓力的抱怨總會像螺絲和螺帽那樣如影隨形。
謝暖認為,雇用臨時工,這看上去好像是節省成本,事實上卻間接地推高了工廠的用人成本,從而推高了整個行業的成本。比如,企業訂單來得急,急需要人手,就必須高價雇用臨工。
企業自己心里卻有另一本賬。
東莞南城一家勞務中介告訴本報記者,鑒于成本壓力,一些企業并不希望工人加班,因為雙休日加班是要給雙倍工資的,所以一方面減少合同工加班的時間,一方面雇用臨時工來頂上工作量。
蔡小梅認為,對于企業這種短期的用工需求,應該大力發展勞務派遣,將臨時工納入正規軍,減少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