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由誰來扮演歐元區“最后貸款人”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芬蘭總理卡泰寧上周五表示,歐洲在修復債務危機上已經無計可施。歐洲真的已經無計可施了嗎?財政緊縮、經濟結構改革、政治聯盟……所有看上去很美的計劃都需要多年才能收獲希望,但眼下的歐元…
芬蘭總理卡泰寧上周五表示,歐洲在修復債務危機上已經無計可施。
歐洲真的已經無計可施了嗎?
財政緊縮、經濟結構改革、政治聯盟……所有看上去很美的計劃都需要多年才能收獲希望,但眼下的歐元區不缺夢想,只缺錢。
無論是救國家還是救銀行,無論是通過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是歐洲央行(ECB),市場投資者只想知道,既然歐元區是一個貨幣聯盟,那么該由誰來扮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
“最后貸款人”這個概念最早來自沃爾特·白芝浩1873年出版的《倫巴第街》,是指在危機時刻中央銀行應盡的融通責任,它應滿足對高能貨幣的需求,以防止由恐慌引起的貨幣存量的收縮。
如果沃爾特·白芝浩正目睹這樣的危機,那么他一定會呼吁歐洲央行積極扮演這一角色。
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相信,歐洲央行是歐元得以存續的唯一希望:歐洲央行不僅應該義無反顧地干預歐元區國債市場,更應該承諾扮演“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因為只有通過宣布無條件、無上限的購債承諾,投資者才會停止拋售歐債,從而阻止國債收益率的螺旋式上升。
然而,到目前為止,歐洲央行一直在一邊購債,一邊拒絕承擔歐元區各國最后貸款人的角色,并堅稱其購債計劃只是暫時的、有范圍的。
歐洲央行抵制這種做法的理由是“這違反了歐洲法律規定”——按法律規定,歐洲央行的職責僅僅是維護物價穩定。
沒有幾個人相信歐洲央行會為了維護所謂的原則而任由歐元崩潰。英國《金融時報》就曾經警告稱,如果歐洲央行非要保持其“純潔性”,它就可能把歐元區置于死地。
事情沒有這么簡單,因為德國人堅決反對歐洲央行越雷池半步。隨著歐洲債務危機不斷升級,央行“獨立性”的底線正不斷往后退。
在“半推半就”中,歐洲央行購債的結果是收效甚微,但卻將自己置于“進退兩難”的尷尬境地,以及面臨前所未有的信譽危機。
為了歐元的未來,歐洲央行必須果斷作出決定。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評級機構亦處“風口浪尖”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