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外貿企業經營環境趨緊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前三天廣交會出口累計成交環比增長僅4.2%,企業面臨外需不振和成本上升雙重壓力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遠未消除,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深化,發達經濟體自主增長動力不足,貿易保…
前三天廣交會出口累計成交環比增長僅4.2%,企業面臨外需不振和成本上升雙重壓力
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遠未消除,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深化,發達經濟體自主增長動力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勢頭不減。從國內看,我國的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已進入集中上升期,“招工難、用工貴”問題突出,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削弱,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環境趨緊。
外貿企業傾向于接短期和小額訂單,6個月以上的長單僅一成
第110屆廣交會14日在廣州開幕,據統計,前三天境外到會客商累計9.3萬人,比今年春交會同期僅增加了2.6%,比去年秋交會同期增長了13.2%;前三天出口累計成交101.9億美元,環比和同比僅僅增長4.2%和14.5%。成交訂單中,3個月以內的短單占了51.7%,3—6個月的中單占了35.5%,6個月以上的長單僅占12.8%。
據廣交會新聞發言人劉建軍介紹,從采購商到會情況看,本屆交易會來自俄羅斯、印度、巴西等新興市場的采購商增幅較大,而美歐市場的采購商盡管數量變化不大,但受人民幣匯率升值預期和外需環境不確定性影響,越來越多外貿企業傾向于接短期和小額訂單。“中國未來的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劉建軍說。
廣東省外經貿廳有關負責人也認為,今年接下來幾個月,廣東省外貿走勢不樂觀。原因主要包括:主要市場、主要商品出口增長放緩;珠三角部分進出口大市增幅低于全省增幅;個別大型企業產能轉移,短期內將減少廣東省進出口;加工貿易進口及新簽合同數等先行指標下降。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參議院通過《2011年貨幣匯率監督改革法案》,成為困擾出口企業的重要因素,市場上普遍出現對出口退稅政策下調的預期,這對廣東進出口產生了新壓力。
企業應對人民幣升值更加成熟,紡織、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經營困難
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國外貿發展面臨的國內外形勢依然十分復雜,不確定因素較多,外貿發展面臨外需不振和成本集中上升的雙重壓力。
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次矛盾遠未消除,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不斷深化,發達經濟體自主增長動力不足,貿易保護主義勢頭不減。從國內看,我國的土地、能源、資源等要素價格已進入集中上升期,“招工難、用工貴”問題突出,傳統比較優勢正在削弱,外貿企業,尤其是中小外貿企業的經營環境趨緊。
盡管困難重重,但近幾年屢次經歷出口形勢跌宕起伏的外貿企業,似乎看淡了這些紛擾。大部分外貿企業表示,不管市場情況如何,生意照常要做。
佛山南莊宏宇陶瓷出口總經理伍劍鋒說,目前歐盟正式對中國陶瓷實施反傾銷制裁,現在又再次鬧出匯率問題,陶瓷業出口可謂雪上加霜。但對匯率問題這幾年他們有了成功的應對經驗,在報價中保留匯率上漲預期、鎖定匯率、與客戶協議匯率風險承擔……這些手段,企業都能運用自如。
劉建軍則表示,目前來看,外貿企業采取了多種措施應對人民幣升值,比如簽訂匯率的鎖定合同,即與采購商協商確定一個匯率,在一定時期內不論如何變化,都按照事先商定的匯率執行;再就是實行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
至于匯率問題是否影響出口業務,東莞長安烏沙高華電子廠董事長杜元原認為,機電、電子產品的出口不會有太大波動,因為在全世界找不到像中國這樣的電子產品生產基地,這方面中國慢慢擁有了一定的議價能力,匯率問題撼動不了訂單。
但一部分紡織、玩具等勞動密集型企業就沒有電子、家電企業的底氣了。“虧本也要做,不然工人怎么辦?”南海佳榮制衣有限公司老板潘兆文的一句話,道出了眾多民營出口企業的心聲。佳榮制衣有限公司主要做牛仔服裝,產品95%以上出口美國。由于以美元結算,匯率問題會對其造成一定影響。
議價能力提升,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
今年以來,出口商品價格上漲成為外貿領域的突出特點。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出口價格提高一部分源于成本上漲,這可能會導致部分企業的盈利水平難以改善,經營環境趨緊,承受能力出現分化。但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國采取“轉方式、調結構”的政策措施以后,企業的出口競爭力、議價能力提升了。
“中國出口的商品,過去在大家的印象中總是‘質次價低’。但通過幾年來的努力,中國出口商品的質量水平全面提升,價格自然也會提高。而且這個成效隨著中國外貿發展方式的進一步轉變,還會更加凸顯出來。”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說。
這幾年,我國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汽車、船舶、飛機、鐵路裝備、通訊產品等出口取得新突破。農輕紡等具有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自有品牌產品出口占比提高。“兩高一資”產品出口繼續得到有效控制,出口占比已降至5.5%。
近年來,一般貿易的比重持續提高。沈丹陽說,在一般貿易出口中,產品加工都是在國內,研發和營銷都是中國企業自己來做,而且這部分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產品大部分銷售到新興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