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倒閉并非調控所致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核心提示:現在,政府應該做的是放松各種管制與壟斷、挖掘經濟增量的新空間。 最近,中小企業因各種原因倒閉數量有所增多,再加上4月份用電量和PMI等部分經濟指標的回落,巴曙松、黃宜平等…
核心提示:現在,政府應該做的是放松各種管制與壟斷、挖掘經濟增量的新空間。
最近,中小企業因各種原因倒閉數量有所增多,再加上4月份用電量和PMI等部分經濟指標的回落,巴曙松、黃宜平等學者呼吁警惕經濟存在“超調”的可能,有必要放松政策緊縮的力度,因為貨幣政策往往有滯后效應。
這種擔心更像是一種本能的直覺反應,但忽略了本輪調控的目標不只是抑制通脹,還是經濟轉型的開始。中國過去十年高速發展的最大推動力是信貸,2001至2005年間的廣義貨幣(M2)增速超過GDP與CPI增速之和5.4個百分點,2003年到2007年超過2.8個百分點,2008年到2010年超過9個百分點,長期過多的貨幣供應量積累了通脹與資產泡沫壓力。加之全面產能過剩的跡象明顯,基礎設施投資與房地產業的長期高投入致使需求空間越來越小。如果貨幣供應量繼續高速增長,可能會制造超級泡沫。
中國抑制通脹的同時,還要調整經濟結構與發展方式。在一個貨幣寬松的環境中,是無法完成這兩項任務的。因此,只有貨幣持續緊縮才能夠制造轉型壓力,優勝劣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更何況,中國今年16%的廣義貨幣(M2)增長目標,相對于4%的通脹和8%的經濟增速目標來說應該算是寬松而非緊縮。
在這種背景下,大量高耗能、高污染且沒有競爭力的中小企業倒閉是正常的,經濟增速放緩也是推進轉型的必然結果之一,在產能過剩與成本高企的條件下,中國經濟增速也不可能仍然保持高速增長。不能一方面批評中國低附加值產品出口過多,另一方面擔憂主要以出口為主的中小企業倒閉。事實上,2008年遭遇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所呈現的中小企業倒閉與增速放緩恰恰是外部壓力所致的轉型狀態。
當然,目前中小企業倒閉很大一部分是融資困難引起的,這表明是調控方式而不是調控本身有問題。融資緊張狀態是由于信貸資源分配不合理制造的,一部分原因是中國銀行部門具有歧視中小企業的傳統,更主要的原因是緊縮政策以數量而不是價格調控為主,央行11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后,信貸資源幾近干涸導致民間借貸成本陡升,中小企業甚至需要付出年化最高可達100%利率的成本,這是非常不正常、不合理的,可能傷及那些本來不應該淘汰的優質企業。
因此,在通脹壓力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應該提高利率抑制通脹、促進轉型,因為放松數量管制并提高信貸成本對于所有經濟主體的優勝劣汰是公平手段,而數量控制意味著信貸流向以國企與地方政府為主的項目,而這些投資本身很可能是重復性的,起不到優化結構的目的。事實上,中國首先需要抑制政府的投資沖動和財政需求,低利率雖然有利于防范地方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但卻繼續刺激這個風險泡沫擴張,與調控的目標南轅北轍,F在,政府應該做的是放松各種管制與壟斷、挖掘經濟增量的新空間。
來源:大宗商品網
延伸閱讀
- 上一篇:經濟實體對政策緊縮感受強烈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