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金融危機警報悄然拉響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9月末還沒有到,各家銀行已經在預定三季度末必須爭取的存款規模,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9月15日一算賬,卻發現9月的前十五天,商業銀行存款出現了歷史性的負增長,一下子減少了4200億。四…
9月末還沒有到,各家銀行已經在預定三季度末必須爭取的存款規模,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9月15日一算賬,卻發現9月的前十五天,商業銀行存款出現了歷史性的負增長,一下子減少了4200億。四大國有銀行不得不向上級行包括央行呼救:不僅完不成存款任務,不僅沒有錢放貸款,而且未來支付存款都可能出現危機。更讓商業銀行著急的是,央行和銀監會在8月就下發了文件,要求商業銀行可以向地方融資平臺輸血,以支持保障房建設,但8月存款已經出現大幅度下降,加之央行再度上調準備金,各家銀行都在拼命拉存款,保證準備金上繳央行的任務完成,沒有力量對保障房項目增加貸款。9月,就在商業銀行為存款大幅度下降而一籌莫展的時候,國務院常務會議又做出明確的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可以向符合條件的公租房項目直接發放貸款,也可向符合條件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發放貸款。
很顯然,商業銀行現在是“幾頭受氣”——地方政府可以拿商業銀行不貸款為借口來推卸保障房建設開工率不足的責任;中央政府則會認為商業銀行是在故意貽誤保障房建設的戰機;老百姓則會埋怨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太低,比影子銀行低幾倍,而且負利率時間太長。銀行業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真正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經濟學是要講邏輯的,商業銀行為什么沒有錢了?保障房建設所需資金為什么到9月還沒有落實?它們的邏輯源頭在哪?在于我們抗通脹的思路不對。我在年初就寫文章指出:應對中國式通脹不能靠緊縮貸款規模實現,緊縮的力度太大必將造成社會資金的全面緊張。最后的結果必然是:高通脹沒有壓下了,經濟增速卻下來了,滯脹難以避免。6月,我寫文章,指出高利貸現象已經在全國很多地方泛濫,大量存款將被影子銀行卷走。為什么很多“好人”也將存款從國有銀行取走交給高利貸中介,為什么那么多人鋌而走險,追逐高息攬儲?我們必須想一想存款人的感受,想一想中小企業的感受:目前實際的通貨膨脹率肯定高于10%,尤其是基本建設工地,但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5%,活期存款利率甚至不到1%;貸款是多少?正規的幾乎沒有,不正規的最少20%,最高的已經達到100%。如此懸殊的利差,如此不靠譜的銀行業存貸款利率。我們怎么能一味地指責高利貸黑心,老百姓貪婪。
為什么銀行存款利率必須高于通脹率,為什么真實的通脹率必須符合實際?因為我們不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不可能完全取締影子銀行。國家可以有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物價可以有政府管控,也必須有市場定價,資金怎么可以完全由政府定價呢?利率體系背離市場太遠必然受到懲罰。
國務院要求銀行業對保障房建設安排信貸,但所有的商業銀行卻沒有錢,給“糧票”也沒有用。現在是中小企業缺錢,地方政府缺錢,國有企業包括國家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都缺錢,商業銀行也缺錢了。有人說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有七十多萬億,錢多的很嘛!其實,刨去那對沖三萬多億美金外匯儲備的資產,央行能夠使用的錢也很少。央行才真正是兩難!
說錢緊,沒有人聽,只有保障房的貸款無法落實,才讓我們知道了目前社會資金面真是很緊;說抗通脹斗爭必須及時地解決央行資金定價嚴重脫離實際的問題,也沒有人聽,只有商業銀行存款出現大幅度下降,才讓我們知道負利率原來有這么大的副作用,影子銀行的高息吸存能力有這么厲害。溫和地指出政策的失誤是沒有人喜歡聽的,但當危機警報拉響,不想聽,也必須聽!現在聽,可能還來得及。
保障房要大建,銀行必須先有錢。怎么才能使商業銀行流動性稍微寬裕一點點?中央銀行需要緊急降低存準率,需要立即增加市場貨幣投放量。貨幣政策現在已經不是微調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開口子的問題。再不調整,將來可能要開大口子,引發新一輪流動性泛濫。只有先開口子,才能回過頭來解決影子銀行問題;只有較大幅度地提高存款利率,才能奪回被影子銀行占領的陣地。當然,存款利率的大幅度提高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尤其是在銀行目前的利率體系與市場利率體系嚴重背離的時候-我們已經拖得太久了。銀行存款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必然導致更高的通脹,因為貸款利率也要提高,社會融資的高成本將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國有企業,蔓延到每一個貸款人。反過來會推高CPI,引發惡性循環。沒有辦法,這是持續緊縮貨幣的代價。如果想讓震蕩小一點,財政就必須拿出很多補貼。可能需要一萬億以上。
來源:鋼聯資訊
很顯然,商業銀行現在是“幾頭受氣”——地方政府可以拿商業銀行不貸款為借口來推卸保障房建設開工率不足的責任;中央政府則會認為商業銀行是在故意貽誤保障房建設的戰機;老百姓則會埋怨商業銀行存款利率太低,比影子銀行低幾倍,而且負利率時間太長。銀行業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真正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經濟學是要講邏輯的,商業銀行為什么沒有錢了?保障房建設所需資金為什么到9月還沒有落實?它們的邏輯源頭在哪?在于我們抗通脹的思路不對。我在年初就寫文章指出:應對中國式通脹不能靠緊縮貸款規模實現,緊縮的力度太大必將造成社會資金的全面緊張。最后的結果必然是:高通脹沒有壓下了,經濟增速卻下來了,滯脹難以避免。6月,我寫文章,指出高利貸現象已經在全國很多地方泛濫,大量存款將被影子銀行卷走。為什么很多“好人”也將存款從國有銀行取走交給高利貸中介,為什么那么多人鋌而走險,追逐高息攬儲?我們必須想一想存款人的感受,想一想中小企業的感受:目前實際的通貨膨脹率肯定高于10%,尤其是基本建設工地,但一年期存款利率只有3.5%,活期存款利率甚至不到1%;貸款是多少?正規的幾乎沒有,不正規的最少20%,最高的已經達到100%。如此懸殊的利差,如此不靠譜的銀行業存貸款利率。我們怎么能一味地指責高利貸黑心,老百姓貪婪。
為什么銀行存款利率必須高于通脹率,為什么真實的通脹率必須符合實際?因為我們不可能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不可能完全取締影子銀行。國家可以有國有企業和民營經濟,物價可以有政府管控,也必須有市場定價,資金怎么可以完全由政府定價呢?利率體系背離市場太遠必然受到懲罰。
國務院要求銀行業對保障房建設安排信貸,但所有的商業銀行卻沒有錢,給“糧票”也沒有用。現在是中小企業缺錢,地方政府缺錢,國有企業包括國家級大型基礎設施項目都缺錢,商業銀行也缺錢了。有人說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上有七十多萬億,錢多的很嘛!其實,刨去那對沖三萬多億美金外匯儲備的資產,央行能夠使用的錢也很少。央行才真正是兩難!
說錢緊,沒有人聽,只有保障房的貸款無法落實,才讓我們知道了目前社會資金面真是很緊;說抗通脹斗爭必須及時地解決央行資金定價嚴重脫離實際的問題,也沒有人聽,只有商業銀行存款出現大幅度下降,才讓我們知道負利率原來有這么大的副作用,影子銀行的高息吸存能力有這么厲害。溫和地指出政策的失誤是沒有人喜歡聽的,但當危機警報拉響,不想聽,也必須聽!現在聽,可能還來得及。
保障房要大建,銀行必須先有錢。怎么才能使商業銀行流動性稍微寬裕一點點?中央銀行需要緊急降低存準率,需要立即增加市場貨幣投放量。貨幣政策現在已經不是微調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開口子的問題。再不調整,將來可能要開大口子,引發新一輪流動性泛濫。只有先開口子,才能回過頭來解決影子銀行問題;只有較大幅度地提高存款利率,才能奪回被影子銀行占領的陣地。當然,存款利率的大幅度提高是要付出極大代價的,尤其是在銀行目前的利率體系與市場利率體系嚴重背離的時候-我們已經拖得太久了。銀行存款利率的大幅度提高必然導致更高的通脹,因為貸款利率也要提高,社會融資的高成本將從中小企業蔓延到國有企業,蔓延到每一個貸款人。反過來會推高CPI,引發惡性循環。沒有辦法,這是持續緊縮貨幣的代價。如果想讓震蕩小一點,財政就必須拿出很多補貼。可能需要一萬億以上。
來源:鋼聯資訊
延伸閱讀
- 上一篇:中國貨幣政策需保持彈性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