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未來的走向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已經持續了18個月的歐債危機近期進一步惡化,而關于歐債危機各種解決辦法的討論和磋商也在加緊進行。一方面,市場上希臘政府信用違約掉期的價差不斷創新高,9月14日更升至5034基本點的歷史…
已經持續了18個月的歐債危機近期進一步惡化,而關于歐債危機各種解決辦法的討論和磋商也在加緊進行。一方面,市場上希臘政府信用違約掉期的價差不斷創新高,9月14日更升至5034基本點的歷史高點,反映出市場認為希臘政府債務違約或重組的可能性超過98%。葡萄牙和意大利政府信用違約掉期的價差也在9月12日分別升至1216點和506點的歷史高位,顯示出這兩個國家政府債務違約或重組的可能性分別為66%和28%。另一方面,歐洲央行及歐元區各國政府為解決危機所做的努力和協商也取得一定進展。
未來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大體的方向:
第一,歐元區解體。這是最悲觀的一種可能。主要的選擇是將希臘等不能滿足歐元區條件的國家逐出歐元區,或者由德國、法國及西北歐一些財政狀況較好的國家組成一個新的貨幣區。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性不大。首先,將希臘逐出歐元區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里斯本條約》中沒有授權歐元區可以將一個成員國逐出,任何成員國退出只能由該成員國自己要求。歐元區的人們也一定記得,當時正是德國和法國最先違背的歐元區成員國應將財政赤字/GDP比率控制在3%以內的限制。今天的希臘不會自動要求退出,因為那樣將意味著希臘主動放棄主要外來援助的機會。其次,退出的弱國極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會間接地影響所有國家,特別是沖擊各國的銀行和金融系統,這一后果是不可控的。再次,較強國家的貨幣會大幅度升值,出口和經濟增長會即刻受到貨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最后,核心國家的政治家們不太會選擇這樣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將使歐洲國家幾十年建立共同體的努力付之一炬。
第二,歐元區協同作出強有力的承諾,通過發行“歐元共同債券”共同擔負起相關債務,同時開始著手建立有共同貨幣及財政機制的聯邦制。這是最樂觀的一種可能。這樣做的好處是各國能夠從此協調貨幣和財政政策;投資者的信心可以得到恢復;各種問題可以從最根本的機制上得到解決。這一方向也代表了歐洲政治家們長期以來的理想和愿望。這種情況在短期內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小。1,這樣的情況意味著“節儉”的人為“不節儉”人買單。這樣做的政治成本是很高的。最近歐洲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德國人史塔克的辭職就反映出“節儉”的人并不情愿無條件地繼續為“不節儉”的人買單。2,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執政聯盟中已經有很多人反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她必須集中精力協調反對人士,使德國聯邦下院于9月29日批準“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否則她將面臨解散國會和提前新一輪大選的壓力。近日她也不得不表態反對發行“歐元共同債券”以安撫執政聯盟的其他人士。法國方面,明年是法國的大選年,薩科奇毫無勝選把握,他不可能在希臘問題上過于慷慨而激怒國內選民。這些情況表明,德國和法國目前均無法顧及歐元區長遠的解決機制,而只能立足于短期。
第三,繼續目前的情況。即在市場持續波動和各重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各國以及歐洲央行不斷地協商和妥協,并不斷地推出零散的、短期的、針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情況漸漸穩定,情況可能會向上面第二種可能的方向發展,即各國逐漸攜手去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而短期內具體可能的措施包括:在稅負政策上做一定的協調;對高赤字國家繼續實施壓力以使其改善財政狀況;提高“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金額;歐洲央行增加購買歐元區債券;進一步尋求中國的支持等等。這一方向的發展也暗藏著很多風險。如德國議會下院9月29日不批準“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意大利政治出現危機;以及希臘能否按時償還第四季度一系列到期的國債等等。
在此市場情況之下,投資的策略應偏向于保守。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以保有本金和維持一定的流動性為中心,而不應該急于追求回報。從全球范圍看,相對于發達國家市場而言,新興市場應該有更好的投資機會。
來源:上海證券報
未來歐元區債務危機的發展主要有三個大體的方向:
第一,歐元區解體。這是最悲觀的一種可能。主要的選擇是將希臘等不能滿足歐元區條件的國家逐出歐元區,或者由德國、法國及西北歐一些財政狀況較好的國家組成一個新的貨幣區。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性不大。首先,將希臘逐出歐元區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里斯本條約》中沒有授權歐元區可以將一個成員國逐出,任何成員國退出只能由該成員國自己要求。歐元區的人們也一定記得,當時正是德國和法國最先違背的歐元區成員國應將財政赤字/GDP比率控制在3%以內的限制。今天的希臘不會自動要求退出,因為那樣將意味著希臘主動放棄主要外來援助的機會。其次,退出的弱國極可能出現債務違約,這會間接地影響所有國家,特別是沖擊各國的銀行和金融系統,這一后果是不可控的。再次,較強國家的貨幣會大幅度升值,出口和經濟增長會即刻受到貨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最后,核心國家的政治家們不太會選擇這樣的解決方案,因為它將使歐洲國家幾十年建立共同體的努力付之一炬。
第二,歐元區協同作出強有力的承諾,通過發行“歐元共同債券”共同擔負起相關債務,同時開始著手建立有共同貨幣及財政機制的聯邦制。這是最樂觀的一種可能。這樣做的好處是各國能夠從此協調貨幣和財政政策;投資者的信心可以得到恢復;各種問題可以從最根本的機制上得到解決。這一方向也代表了歐洲政治家們長期以來的理想和愿望。這種情況在短期內發生的可能性也較小。1,這樣的情況意味著“節儉”的人為“不節儉”人買單。這樣做的政治成本是很高的。最近歐洲中央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德國人史塔克的辭職就反映出“節儉”的人并不情愿無條件地繼續為“不節儉”的人買單。2,德國總理默克爾的執政聯盟中已經有很多人反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她必須集中精力協調反對人士,使德國聯邦下院于9月29日批準“歐洲金融穩定基金”,否則她將面臨解散國會和提前新一輪大選的壓力。近日她也不得不表態反對發行“歐元共同債券”以安撫執政聯盟的其他人士。法國方面,明年是法國的大選年,薩科奇毫無勝選把握,他不可能在希臘問題上過于慷慨而激怒國內選民。這些情況表明,德國和法國目前均無法顧及歐元區長遠的解決機制,而只能立足于短期。
第三,繼續目前的情況。即在市場持續波動和各重政治壓力的情況下,各國以及歐洲央行不斷地協商和妥協,并不斷地推出零散的、短期的、針對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案。如果情況漸漸穩定,情況可能會向上面第二種可能的方向發展,即各國逐漸攜手去建立一個長效的機制。而短期內具體可能的措施包括:在稅負政策上做一定的協調;對高赤字國家繼續實施壓力以使其改善財政狀況;提高“歐洲金融穩定基金”的金額;歐洲央行增加購買歐元區債券;進一步尋求中國的支持等等。這一方向的發展也暗藏著很多風險。如德國議會下院9月29日不批準“歐洲金融穩定基金”;意大利政治出現危機;以及希臘能否按時償還第四季度一系列到期的國債等等。
在此市場情況之下,投資的策略應偏向于保守。在很大程度上應該以保有本金和維持一定的流動性為中心,而不應該急于追求回報。從全球范圍看,相對于發達國家市場而言,新興市場應該有更好的投資機會。
來源: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