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人民幣不應該盲目升值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不等于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不會因此減弱。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不等于人民幣國際化,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不會因此減弱。
自2010年6月19日第二次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接連創出歷史新高。今年8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849,至此,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已升值約3.5%,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承擔了匯率損失。所謂的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已經成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同義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第一次匯改,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宣布將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1%。從此,人民幣走上了小幅、逐步升值之路。到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達到了18%。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也不等于人民幣市場化,國內的利率到現在并未完全市場化。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雖然有撮合交易色彩,但在沒有完全市場化的背景下,匯率應該應該升到哪里只有天知道。
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漲跌取決于市場需求,目前人民幣匯率上升顯示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旺盛,超過了對美元的需求。
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國沒有藏匯于民,外管局的解釋是人民幣升值民眾不愿持有美元。這一理由顯然是可笑的,溫州轉瞬即逝的境外直投試點顯示,事實剛好相反,民眾過于愿意持有美元。
根據我國外匯管理相關規定,境內居民憑個人居民身份證每人每年可購買等值5萬美元的外匯,購買的外匯可一次性全額匯出。如果賬戶上已有外匯存款,利用外匯存款當日匯款額在等值5萬美元以內的,可憑本人身份證件直接辦理。今年1月7日,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宣布在溫州市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工作。用于溫州戶籍且取得因私護照的投資者都可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投資者單項境外投資額不超過等值300萬美元(合約1990.47萬元人民幣),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年度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合約13.26億元人民幣)。
僅僅半個月,溫州的境外直投試點無疾而終。相關報道顯示,監管部門叫停溫州境外直投的原因就是擔心出海資金無法監管。調控部門期望境外直投資金投資實業,但出海資金多數傾向于市場交易投資,由于無法對出海資金投向監管,溫州試點被叫停。事實上,半個月的試點已經讓監管部門體會到民間資金的威力。據一些信息顯示,大量換匯出海,使有關部門擔心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化為烏有,集中力量購買境外企業、技術、品牌的設想無法實施。我們為何寧可購買美債讓財富流失,也不愿意放手民間投資,為未來打開一片天地?
從溫州試點可知,如果中國藏匯于民、允許境外直投,最大的結果不是人民幣升值,而是兌美元貶值。目前的人民幣升值是排除民間外匯需求之后的偽市場化,是把外匯集中于管理者之手的惡果。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來自于內外兩個方向。
從外部說,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有助于美國減輕債務危機壓力,而人民幣加權匯率升值有助于歐洲等地區國家擺脫債務危機恢復制造高端國的地位。與此同時,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國際制造業大國也寄希望于人民幣升值,以擴大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從內部說,理論上,如果升值到位,可以不必加息就抑制國內沉重的通脹壓力。
此前,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曾在央行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減緩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這似乎表明,匯率被監管層納入到抑通脹的調控手段中。有必要強調的是,當匯率緩慢升值之時,不僅不會抑制通脹,反而會因為明確的升值預期導致熱錢流入、通脹加劇。外部的壓力沒有因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有所緩解,IMF等國際組織振振有詞地說,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升值有限。
人民幣第一次匯改,中國外儲越來越多;第二次匯改之后,外儲有增無減,突破3萬億美元。由于美元貶值與全球通脹壓力,人民幣目前的升值幅度不足以抑制輸入性通脹。根據半年報,三大礦業巨頭的凈利潤是中國鋼鐵業的近4倍;而必和必拓的凈利潤是寶鋼集團的近7倍,這一趨勢沒有改變的跡象。
沒有藏匯于民,就缺乏匯率市場化的基礎;外匯投資由外管局與中投主導,為未來釀就了極大的風險;溫州民間境外直投叫停,8月23日,商務部、國資委簽署《協作備忘錄》,雙方商定將深入推進并規范中央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加速中央企業“走出去”步伐,央企在外儲使用中成為被寵愛的長子——所有這一切顯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是在計劃經濟內核中,依賴體制內嬌慣者殺出投資血路的高風險之路。
放開民間直投,從5萬美元上升到10萬美元,或者更大膽一些,20萬美元,有那么難嗎?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自2010年6月19日第二次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接連創出歷史新高。今年8月30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報6.3849,至此,今年人民幣兌美元已升值約3.5%,越來越多的出口企業承擔了匯率損失。所謂的人民幣匯率國際化,已經成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同義語。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第一次匯改,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并宣布將人民幣匯率一次性升值2.1%。從此,人民幣走上了小幅、逐步升值之路。到2008年,人民幣兌美元累計升值幅度達到了18%。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也不等于人民幣市場化,國內的利率到現在并未完全市場化。人民幣匯率中間價雖然有撮合交易色彩,但在沒有完全市場化的背景下,匯率應該應該升到哪里只有天知道。
人民幣與美元之間的匯率漲跌取決于市場需求,目前人民幣匯率上升顯示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旺盛,超過了對美元的需求。
事實真是如此嗎?我國沒有藏匯于民,外管局的解釋是人民幣升值民眾不愿持有美元。這一理由顯然是可笑的,溫州轉瞬即逝的境外直投試點顯示,事實剛好相反,民眾過于愿意持有美元。
根據我國外匯管理相關規定,境內居民憑個人居民身份證每人每年可購買等值5萬美元的外匯,購買的外匯可一次性全額匯出。如果賬戶上已有外匯存款,利用外匯存款當日匯款額在等值5萬美元以內的,可憑本人身份證件直接辦理。今年1月7日,溫州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宣布在溫州市開展個人境外直接投資試點工作。用于溫州戶籍且取得因私護照的投資者都可進行境外直接投資,投資者單項境外投資額不超過等值300萬美元(合約1990.47萬元人民幣),個人境外直接投資年度總額不超過2億美元(合約13.26億元人民幣)。
僅僅半個月,溫州的境外直投試點無疾而終。相關報道顯示,監管部門叫停溫州境外直投的原因就是擔心出海資金無法監管。調控部門期望境外直投資金投資實業,但出海資金多數傾向于市場交易投資,由于無法對出海資金投向監管,溫州試點被叫停。事實上,半個月的試點已經讓監管部門體會到民間資金的威力。據一些信息顯示,大量換匯出海,使有關部門擔心中國龐大的外匯儲備很可能在短時間內化為烏有,集中力量購買境外企業、技術、品牌的設想無法實施。我們為何寧可購買美債讓財富流失,也不愿意放手民間投資,為未來打開一片天地?
從溫州試點可知,如果中國藏匯于民、允許境外直投,最大的結果不是人民幣升值,而是兌美元貶值。目前的人民幣升值是排除民間外匯需求之后的偽市場化,是把外匯集中于管理者之手的惡果。
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來自于內外兩個方向。
從外部說,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有助于美國減輕債務危機壓力,而人民幣加權匯率升值有助于歐洲等地區國家擺脫債務危機恢復制造高端國的地位。與此同時,以發展中國家為主的國際制造業大國也寄希望于人民幣升值,以擴大在全球市場的份額。從內部說,理論上,如果升值到位,可以不必加息就抑制國內沉重的通脹壓力。
此前,央行副行長胡曉煉曾在央行網站發表署名文章,明確提出“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增強匯率彈性,減緩輸入性通貨膨脹壓力”。這似乎表明,匯率被監管層納入到抑通脹的調控手段中。有必要強調的是,當匯率緩慢升值之時,不僅不會抑制通脹,反而會因為明確的升值預期導致熱錢流入、通脹加劇。外部的壓力沒有因為人民幣兌美元升值有所緩解,IMF等國際組織振振有詞地說,人民幣匯率對一籃子貨幣升值有限。
人民幣第一次匯改,中國外儲越來越多;第二次匯改之后,外儲有增無減,突破3萬億美元。由于美元貶值與全球通脹壓力,人民幣目前的升值幅度不足以抑制輸入性通脹。根據半年報,三大礦業巨頭的凈利潤是中國鋼鐵業的近4倍;而必和必拓的凈利潤是寶鋼集團的近7倍,這一趨勢沒有改變的跡象。
沒有藏匯于民,就缺乏匯率市場化的基礎;外匯投資由外管局與中投主導,為未來釀就了極大的風險;溫州民間境外直投叫停,8月23日,商務部、國資委簽署《協作備忘錄》,雙方商定將深入推進并規范中央企業對外投資合作,加速中央企業“走出去”步伐,央企在外儲使用中成為被寵愛的長子——所有這一切顯示,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是在計劃經濟內核中,依賴體制內嬌慣者殺出投資血路的高風險之路。
放開民間直投,從5萬美元上升到10萬美元,或者更大膽一些,20萬美元,有那么難嗎?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存準口徑調整影響有限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