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維持超低利率對新興國家是一場噩夢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8月10日,外貿數據公布,7月貿易順差高達315億美元。
8月10日,外貿數據公布,7月貿易順差高達315億美元。
這么多的貿易順差增加,對中國并不一定是好事。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剛剛被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可能會出現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這使得中國繼續增加的外匯儲備,面臨著縮水的危險。
如何看待美債危機對全球及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防范中國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
本報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
外需走勢悲觀
《21世紀》: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后,在國際市場引起巨大震蕩,如何看待接下來的走勢?
張燕生:從主權信用評級下降來看,全球投資者對世界主要國家未來的展望仍然是悲觀的。當前,美國及世界主要國家“不缺錢,就缺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后,對中國的外需、中國的出口的影響,肯定跟全球投資者一樣,即對未來需求的預測是悲觀的。這樣,在下一步外需走勢預期是悲觀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下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1世紀》:導致中國的出口受影響的原因是什么?
張燕生:現在說中國的外需不好,主要是指歐美日經濟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
這是因為美國GDP中,私人消費占比70%以上。2002年以來,美國的私人消費需求旺盛主要是靠借貸消費來支撐。也就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美國轉變為國民負儲蓄,還有大量過剩的錢用不完,要用過度消費和次貸來消耗掉。而現在美國消費者行為是由過度借貸消費轉為家庭儲蓄持續增長了,其結果肯定是私人消費大量縮水。這要讓中國有更多來自歐美的出口訂單是很難的。
此外,美國的泡沫經濟還重創了其私人投資,現在的企業投資行為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即從繁榮期的利潤最大化目標轉為衰退期的負債最小化目標,企業活下來的重要性要大于掙錢。所以其私人投資需求也在縮水,進而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外需增長影響很大。
美國債務上限提高以及主權信用評級的下降,有一個很不好的信息,就是美國財政開支由救市和刺激經濟復蘇轉向了緊縮財政開支。在未來十年承諾減少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私人、政府都不花錢或減少花錢,同時為了刺激復蘇而擴大出口,勢必會激化貿易摩擦和沖突。
并且美國還會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力發行鈔票,對外轉嫁危機。所以,下一步不管美國是否承認搞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一定會朝這個方向走。原因很簡單,美聯儲持有的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已經占到80%左右,也就是說財政部來發債為赤字融資,美聯儲來接盤,這就是央行采取發鈔票等各種方式融資的政策。
《21世紀》:會不會有新一輪的危機出現?
張燕生:確切講,不是有新一輪的危機,也不是二次衰退。這實際是產生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的。這是1990年以來全球經濟失衡所形成的風險鏈的又一次點爆破,也就是金融危機時是一次點爆破。
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主權債務危機使世界主要國家面臨著財政緊縮的情況下,一些發達國家搞以鄰為壑和量化寬松,制造新一輪全球泡沫經濟來刺激本國復蘇,是很不負責任的。在這種情況下,不發生危機是不可能的。只能說,誰是最薄弱環節,誰就會率先倒下;誰被動地承擔更多的調整責任,誰遲早就會倒下。
輸入型通脹因素將加劇
《21世紀》:這是否會導致未來中國輸入性通脹的壓力進一步增加?對外匯儲備、人民幣會有什么影響?
張燕生:那是肯定的。美聯儲基準利率到2013年都維持在0至0.25%的水平,這對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而言簡直是一場噩夢。這就是說,一方面,其他國家以美元持有的各種資產的價值就會貶值和縮水;另一方面,美國的錢極其便宜、極其豐裕,但是就是進入不了其私人消費、私人投資和政府開支中去。這個錢最后不都是跑到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去套利、去投機、去炒資產價格、大宗商品價格、衍生品市場了么?!事實上,美元貶值、國際油價大漲,從2008年12月來一直都在發生,中國目前的通脹形勢,輸入性因素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同時美元貶值對中國外匯儲備資產價值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當時中國買的美國國債資產是世界上號稱最優良的無風險資產,現在的美元資產轉變為風險資產,當時買的時候美國國債資產沒有得到風險溢價,現在風險溢價發生了,這對你持有的資產就造成了損失。這個損失不是名義上的,是實際的。
《21世紀》:貿易順差過大導致外匯儲備余額增多,可能因為外匯貶值造成資產損失,對此有何出路?
張燕生:第一就是要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因為外匯儲備的來源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從1993年以來,我們一直保持“雙順差”的對外收支結構。一方面順差大導致外匯儲備過多,外匯貶值導致對外金融資產價值損失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在繼續玩命地創匯,玩命地招商引資。這些扭曲的行為,最終產生國民福利的凈損失。因此,下一步需要在發展方式轉變上多下功夫。
第二就是人民幣的形成機制改革要加快。一是要改變人民幣匯率的爬行升值所形成的一致性預期和套匯行為。二是改變美國對人民幣匯率施加壓力,就會出現事實上的人民幣升值加快的被動局面。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全球投資者都會無風險地把貶值的美元甩給你,而把升值的人民幣留在手中。
對此,一是要從人民幣盯住美元,變成盯住一攬子貨幣。第二是人民幣匯率升值,要轉變為自主調整和市場決定。第三人民幣升值要從單向調整轉變為上下浮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這么多的貿易順差增加,對中國并不一定是好事。美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剛剛被標準普爾下調,美國可能會出現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這使得中國繼續增加的外匯儲備,面臨著縮水的危險。
如何看待美債危機對全球及中國經濟的影響,以及如何防范中國經濟出現系統性風險?
本報就相關問題專訪了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所長張燕生。
外需走勢悲觀
《21世紀》: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后,在國際市場引起巨大震蕩,如何看待接下來的走勢?
張燕生:從主權信用評級下降來看,全球投資者對世界主要國家未來的展望仍然是悲觀的。當前,美國及世界主要國家“不缺錢,就缺信心”。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主權信用評級被下調后,對中國的外需、中國的出口的影響,肯定跟全球投資者一樣,即對未來需求的預測是悲觀的。這樣,在下一步外需走勢預期是悲觀的情況下,中國出口下調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21世紀》:導致中國的出口受影響的原因是什么?
張燕生:現在說中國的外需不好,主要是指歐美日經濟的有效需求嚴重不足。
這是因為美國GDP中,私人消費占比70%以上。2002年以來,美國的私人消費需求旺盛主要是靠借貸消費來支撐。也就是,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美國轉變為國民負儲蓄,還有大量過剩的錢用不完,要用過度消費和次貸來消耗掉。而現在美國消費者行為是由過度借貸消費轉為家庭儲蓄持續增長了,其結果肯定是私人消費大量縮水。這要讓中國有更多來自歐美的出口訂單是很難的。
此外,美國的泡沫經濟還重創了其私人投資,現在的企業投資行為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即從繁榮期的利潤最大化目標轉為衰退期的負債最小化目標,企業活下來的重要性要大于掙錢。所以其私人投資需求也在縮水,進而對中國出口企業的外需增長影響很大。
美國債務上限提高以及主權信用評級的下降,有一個很不好的信息,就是美國財政開支由救市和刺激經濟復蘇轉向了緊縮財政開支。在未來十年承諾減少財政赤字的情況下,私人、政府都不花錢或減少花錢,同時為了刺激復蘇而擴大出口,勢必會激化貿易摩擦和沖突。
并且美國還會實施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大力發行鈔票,對外轉嫁危機。所以,下一步不管美國是否承認搞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一定會朝這個方向走。原因很簡單,美聯儲持有的財政部發行的國債已經占到80%左右,也就是說財政部來發債為赤字融資,美聯儲來接盤,這就是央行采取發鈔票等各種方式融資的政策。
《21世紀》:會不會有新一輪的危機出現?
張燕生:確切講,不是有新一輪的危機,也不是二次衰退。這實際是產生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導致的。這是1990年以來全球經濟失衡所形成的風險鏈的又一次點爆破,也就是金融危機時是一次點爆破。
在全球有效需求不足,主權債務危機使世界主要國家面臨著財政緊縮的情況下,一些發達國家搞以鄰為壑和量化寬松,制造新一輪全球泡沫經濟來刺激本國復蘇,是很不負責任的。在這種情況下,不發生危機是不可能的。只能說,誰是最薄弱環節,誰就會率先倒下;誰被動地承擔更多的調整責任,誰遲早就會倒下。
輸入型通脹因素將加劇
《21世紀》:這是否會導致未來中國輸入性通脹的壓力進一步增加?對外匯儲備、人民幣會有什么影響?
張燕生:那是肯定的。美聯儲基準利率到2013年都維持在0至0.25%的水平,這對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而言簡直是一場噩夢。這就是說,一方面,其他國家以美元持有的各種資產的價值就會貶值和縮水;另一方面,美國的錢極其便宜、極其豐裕,但是就是進入不了其私人消費、私人投資和政府開支中去。這個錢最后不都是跑到中國及其他新興經濟體去套利、去投機、去炒資產價格、大宗商品價格、衍生品市場了么?!事實上,美元貶值、國際油價大漲,從2008年12月來一直都在發生,中國目前的通脹形勢,輸入性因素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同時美元貶值對中國外匯儲備資產價值的影響是很大的。因為當時中國買的美國國債資產是世界上號稱最優良的無風險資產,現在的美元資產轉變為風險資產,當時買的時候美國國債資產沒有得到風險溢價,現在風險溢價發生了,這對你持有的資產就造成了損失。這個損失不是名義上的,是實際的。
《21世紀》:貿易順差過大導致外匯儲備余額增多,可能因為外匯貶值造成資產損失,對此有何出路?
張燕生:第一就是要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外貿增長方式。因為外匯儲備的來源是經常項目順差、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從1993年以來,我們一直保持“雙順差”的對外收支結構。一方面順差大導致外匯儲備過多,外匯貶值導致對外金融資產價值損失大,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部門仍在繼續玩命地創匯,玩命地招商引資。這些扭曲的行為,最終產生國民福利的凈損失。因此,下一步需要在發展方式轉變上多下功夫。
第二就是人民幣的形成機制改革要加快。一是要改變人民幣匯率的爬行升值所形成的一致性預期和套匯行為。二是改變美國對人民幣匯率施加壓力,就會出現事實上的人民幣升值加快的被動局面。這會導致一個結果,全球投資者都會無風險地把貶值的美元甩給你,而把升值的人民幣留在手中。
對此,一是要從人民幣盯住美元,變成盯住一攬子貨幣。第二是人民幣匯率升值,要轉變為自主調整和市場決定。第三人民幣升值要從單向調整轉變為上下浮動。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延伸閱讀
- 上一篇:劉洪:現實很殘酷 債主很兇險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