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經濟區獲批在即 國務院將出臺建設指導意見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本報記者8月9日從河南省政府獲悉,國務院支持河南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將于近期出臺。
本報記者8月9日從河南省政府獲悉,國務院支持河南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將于近期出臺。
至此,包括河南省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區,將正式作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中原經濟區將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道路,發展成為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華夏文明傳承核心區。
國務院意見將出
6月中旬,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國務院30余個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奔赴河南調研,為國務院出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做準備。130多人,8個組,5天,18個省轄市,47個縣(市)這組數字,足見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對中原經濟區這次調研的重視程度。
河南糧食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是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最突出的三個省份之一。但河南在農業上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有限。目前全國人均財政支出為6600元左右,而河南人均財政支出只有3500元左右,列全國倒數第一。
在其他各省市這兩年紛紛戴上國家綜改試驗區這頂“紅帽子”之后,河南有些失落。據透露,此前河南以鄭汴一體化和中原城市群為載體,兩次申報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均鎩羽而歸。
據公開報道稱,河南之所以申報失敗,主要是重點不突出。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國家對河南的定位有關。國家一直從戰略角度強調糧食的安全問題,把河南省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地。河南省工業化和糧食安全間的失衡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此次建設中原經濟區以“三化”協調發展為核心,巧妙解決了農業生產和工業發展的矛盾。
“中原經濟區與其他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為己任。夯實農業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國家寄望于河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態度鮮明地表示,在我國沒有哪個地方比河南更適合做這種探索,國家部委對此傾力支持。
解決工業化的用地之困
河南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蘇認為,過去片面重視農業生產中耕地面積這一單一要素,將糧食安全和工業化、城鎮化對立起來是不科學的,有形而上學之嫌。“三化”協調就是要以系統的糧食安全感和動態的耕地風險觀來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實現中原地區經濟的騰飛。
所謂系統的糧食安全觀是指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在保證耕地面積的同時將重心轉移到提升單位面積產量。目前,河南的農業生產工業化程度較低,看天吃飯的情況并不鮮見。發展工業會帶動農藥、化肥、水利、物流等多個周邊產業的發展,這將提高田地的單位產量,促進糧食的總體產量。
動態的耕地風險觀則指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上動態的將農民自農村轉移到城市,城鎮化的同時保證耕地面積。
王永蘇給記者算了筆賬,由于城市居民用房是高樓為主,人口集中,農村居民用房是平房為主,人口分散。就河南為例,以鄭州為代表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積低于100平米,而農村這一數字高達248平米。因此,每當城鎮化使一個農民遷入城市,就能多獲得150平米的耕地面積。顯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的確能擴大城市規模,短期內減少耕地面積。
“但從長遠來看,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實則有利于擴大耕地面積。”王永蘇說。
“三化”協調的核心是土地政策,簡言之,就是如何解決區域發展用地的矛盾。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對此明確表示,國土資源部門將組織編制中原經濟區的國土規劃,進一步落實國家的相關戰略。
“中原經濟區將按照其主體功能區的要求,來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土地政策,國土資源部門將給予一定的傾斜支持。”
董祚繼表示,將對中原經濟區適當增加一部分用地指標。他認為,現在城鄉建設用地的存量還是比較大的,如果通過結構和布局調整,可有效地解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用地需求。
“如果城鄉用地政策運用得好,可在不用擴大建設用地規模的基礎上,促進工業化與農業化的相互協調、互相促進。”董祚繼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至此,包括河南省以鄭州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部分地區,將正式作為國家層面的重點開發區域。中原經濟區將探索走出一條不以犧牲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道路,發展成為全國“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華夏文明傳承核心區。
國務院意見將出
6月中旬,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國務院30余個部委組成的聯合調研組奔赴河南調研,為國務院出臺建設中原經濟區的若干意見做準備。130多人,8個組,5天,18個省轄市,47個縣(市)這組數字,足見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對中原經濟區這次調研的重視程度。
河南糧食產量占全國十分之一,小麥產量占全國四分之一,是對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最突出的三個省份之一。但河南在農業上獲得的直接經濟效益有限。目前全國人均財政支出為6600元左右,而河南人均財政支出只有3500元左右,列全國倒數第一。
在其他各省市這兩年紛紛戴上國家綜改試驗區這頂“紅帽子”之后,河南有些失落。據透露,此前河南以鄭汴一體化和中原城市群為載體,兩次申報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均鎩羽而歸。
據公開報道稱,河南之所以申報失敗,主要是重點不突出。除了河南自身的因素外,也和國家對河南的定位有關。國家一直從戰略角度強調糧食的安全問題,把河南省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基地。河南省工業化和糧食安全間的失衡成為了經濟發展的瓶頸。
此次建設中原經濟區以“三化”協調發展為核心,巧妙解決了農業生產和工業發展的矛盾。
“中原經濟區與其他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以"三化"協調、科學發展為己任。夯實農業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國家寄望于河南。”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態度鮮明地表示,在我國沒有哪個地方比河南更適合做這種探索,國家部委對此傾力支持。
解決工業化的用地之困
河南經濟發展的關鍵在于如何保障農業生產的同時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
河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永蘇認為,過去片面重視農業生產中耕地面積這一單一要素,將糧食安全和工業化、城鎮化對立起來是不科學的,有形而上學之嫌。“三化”協調就是要以系統的糧食安全感和動態的耕地風險觀來保障糧食安全,同時實現中原地區經濟的騰飛。
所謂系統的糧食安全觀是指以工業發展帶動農業發展,在保證耕地面積的同時將重心轉移到提升單位面積產量。目前,河南的農業生產工業化程度較低,看天吃飯的情況并不鮮見。發展工業會帶動農藥、化肥、水利、物流等多個周邊產業的發展,這將提高田地的單位產量,促進糧食的總體產量。
動態的耕地風險觀則指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基礎上動態的將農民自農村轉移到城市,城鎮化的同時保證耕地面積。
王永蘇給記者算了筆賬,由于城市居民用房是高樓為主,人口集中,農村居民用房是平房為主,人口分散。就河南為例,以鄭州為代表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積低于100平米,而農村這一數字高達248平米。因此,每當城鎮化使一個農民遷入城市,就能多獲得150平米的耕地面積。顯然,在城鎮化的過程中,的確能擴大城市規模,短期內減少耕地面積。
“但從長遠來看,發展工業化和城鎮化實則有利于擴大耕地面積。”王永蘇說。
“三化”協調的核心是土地政策,簡言之,就是如何解決區域發展用地的矛盾。國土資源部規劃司司長董祚繼對此明確表示,國土資源部門將組織編制中原經濟區的國土規劃,進一步落實國家的相關戰略。
“中原經濟區將按照其主體功能區的要求,來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土地政策,國土資源部門將給予一定的傾斜支持。”
董祚繼表示,將對中原經濟區適當增加一部分用地指標。他認為,現在城鄉建設用地的存量還是比較大的,如果通過結構和布局調整,可有效地解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用地需求。
“如果城鄉用地政策運用得好,可在不用擴大建設用地規模的基礎上,促進工業化與農業化的相互協調、互相促進。”董祚繼說。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