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財政廳廳長王和山:不能全面否認地方債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未來在解決地區財政收支矛盾中,地方債務仍是重要一環,關鍵是要規范對地方債務的管理,包括強化政府投資項目決策和舉債的審批管理及完善償債準備金制度等。”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
“未來在解決地區財政收支矛盾中,地方債務仍是重要一環,關鍵是要規范對地方債務的管理,包括強化政府投資項目決策和舉債的審批管理及完善償債準備金制度等。”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寧夏財政廳廳長王和山如是表示。
其語境是,隨著審計署披露目前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情況,各地審計部門亦紛紛公布各地區的債務審計結果。近日寧夏審計廳亦向區人大常委報告了全區政府性債務審計情況,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區政府性債務余額為622.11億元。
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371.64億元,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170.24億元,其他相關債務80.23億元。從用途上看,債務資金90%以上投向了教育、衛生、環保、交通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
對此,王和山認為,需要重視目前的地方債務風險,但亦需要承認地方債務過去在緩解西部財政壓力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不能全面否認地方債
《21世紀》:審計署近日亦公布了地方債務的審計結果,目前,寧夏在這方面是否也有值得注意的風險?
王和山:在地方債務化解方面,我們現在已經化解了此前全區共7.38億元的鄉鎮債務,是現在全國唯一一個已經全面化解鄉鎮債務的省區,溫家寶總理對這個也比較肯定。
在高等院校化解債務工作力度上,我們也計劃利用兩年時間,到2012年基本化解截至2009年底自治區高校為完成擴招任務而形成的銀行貸款余額,將高校貸款規模降至合理空間。
總體來看,過去地方政府性債務為彌補地方財力不足、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寧夏財力還是有不容忽視的不足,主要就是財政收入的來源基礎仍然不夠廣泛,對于資源性經濟和房地產業的依賴程度較高等。
而地方債務為推動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寧夏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繼續圍繞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擴大預算內投資等關鍵點,繼續千方百計爭取中央財政給予寧夏更大支持。
但我們也不容忽視目前的政府性債務風險,必須承認寧夏個別市縣的債務負擔水平已超過警戒線。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解決。目前能做到的是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券項目資金的管理運用、強化對政府投資項目科學決策和舉債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借貸規模,鞏固完善目前的財政償債準備金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預警系統等。
財力投入力推區域平衡
《21世紀》:據了解,目前寧夏的財力主要還是來自于區內發達地區,說明當前財力發展還是面臨著地區間均衡性的問題,未來寧夏財政將如何在這方面進行改善?
王和山:“十一五”時期,寧夏自治區財政對市縣的轉移支付達到784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3.6倍,年均增長34.5%。
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從2005年的25.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億元,年均增長32.3%,專項轉移支付2010年達139億元,增長24.7%,現在寧夏的山區縣已經全部納入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
但目前區域財力發展還是存在不平衡,未來推進山川之間、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今年已經把鹽池、紅寺堡納入了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范圍,未來將進一步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與激勵性轉移支付相結合的財政體制,并繼續加大對促進市縣收入增長的激勵和引導力度,爭取到2015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市縣達到14-15個,過5億元的市縣達到11個。
《21世紀》: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大移民是寧夏“十二五”期間的大工程,關系到大批移民的生活改善和地區發展戰略問題,財政上將如何支援移民工程?對于移民生活和未來的安居又有哪些保障?
王和山:按照五年實施35萬貧困群眾的生態移民攻堅目標,中央財政將對此補助30億元,自治區預算也將在生態移民規劃框架下,每年區本級預算安排5億元,另外整合其他專項資金5億元,每年共安排各類專項資金10億元,5年共計50億元用于生態移民工作。除此之外,各市縣也要求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生態移民工程建設。
寧夏財政廳將會同自治區各有關部門,加大資金整合和項目傾斜力度,凡是與移民有關聯、能靠得上的項目都要向移民區集中,一方面把現有各類專項資金納入一個大盤子統籌安排,另一方面生態移民的各類項目也要整合歸并、打捆使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其語境是,隨著審計署披露目前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情況,各地審計部門亦紛紛公布各地區的債務審計結果。近日寧夏審計廳亦向區人大常委報告了全區政府性債務審計情況,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區政府性債務余額為622.11億元。
其中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371.64億元,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170.24億元,其他相關債務80.23億元。從用途上看,債務資金90%以上投向了教育、衛生、環保、交通等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
對此,王和山認為,需要重視目前的地方債務風險,但亦需要承認地方債務過去在緩解西部財政壓力中發揮的積極作用。
不能全面否認地方債
《21世紀》:審計署近日亦公布了地方債務的審計結果,目前,寧夏在這方面是否也有值得注意的風險?
王和山:在地方債務化解方面,我們現在已經化解了此前全區共7.38億元的鄉鎮債務,是現在全國唯一一個已經全面化解鄉鎮債務的省區,溫家寶總理對這個也比較肯定。
在高等院校化解債務工作力度上,我們也計劃利用兩年時間,到2012年基本化解截至2009年底自治區高校為完成擴招任務而形成的銀行貸款余額,將高校貸款規模降至合理空間。
總體來看,過去地方政府性債務為彌補地方財力不足、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發揮了積極作用。目前寧夏財力還是有不容忽視的不足,主要就是財政收入的來源基礎仍然不夠廣泛,對于資源性經濟和房地產業的依賴程度較高等。
而地方債務為推動民生改善、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都提供了重要支撐。未來寧夏為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還是要求各級財政部門要繼續圍繞發行地方政府債券、擴大預算內投資等關鍵點,繼續千方百計爭取中央財政給予寧夏更大支持。
但我們也不容忽視目前的政府性債務風險,必須承認寧夏個別市縣的債務負擔水平已超過警戒線。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十二五”時期解決。目前能做到的是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券項目資金的管理運用、強化對政府投資項目科學決策和舉債的審批管理,嚴格控制借貸規模,鞏固完善目前的財政償債準備金制度,以及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債務預警系統等。
財力投入力推區域平衡
《21世紀》:據了解,目前寧夏的財力主要還是來自于區內發達地區,說明當前財力發展還是面臨著地區間均衡性的問題,未來寧夏財政將如何在這方面進行改善?
王和山:“十一五”時期,寧夏自治區財政對市縣的轉移支付達到784億元,比“十五”時期增長3.6倍,年均增長34.5%。
其中,財力性轉移支付從2005年的25.2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102億元,年均增長32.3%,專項轉移支付2010年達139億元,增長24.7%,現在寧夏的山區縣已經全部納入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范圍。
但目前區域財力發展還是存在不平衡,未來推進山川之間、城鄉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今年已經把鹽池、紅寺堡納入了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范圍,未來將進一步完善均衡性轉移支付與激勵性轉移支付相結合的財政體制,并繼續加大對促進市縣收入增長的激勵和引導力度,爭取到2015年全區地方財政收入過億元的市縣達到14-15個,過5億元的市縣達到11個。
《21世紀》:寧夏中南部地區生態大移民是寧夏“十二五”期間的大工程,關系到大批移民的生活改善和地區發展戰略問題,財政上將如何支援移民工程?對于移民生活和未來的安居又有哪些保障?
王和山:按照五年實施35萬貧困群眾的生態移民攻堅目標,中央財政將對此補助30億元,自治區預算也將在生態移民規劃框架下,每年區本級預算安排5億元,另外整合其他專項資金5億元,每年共安排各類專項資金10億元,5年共計50億元用于生態移民工作。除此之外,各市縣也要求安排一定的資金用于生態移民工程建設。
寧夏財政廳將會同自治區各有關部門,加大資金整合和項目傾斜力度,凡是與移民有關聯、能靠得上的項目都要向移民區集中,一方面把現有各類專項資金納入一個大盤子統籌安排,另一方面生態移民的各類項目也要整合歸并、打捆使用。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