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已擺脫投資驅動?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半年各省份的經濟半年報顯示,中西部省份GDP增速高歌猛進,而沿海熱點經濟省份增速放緩。放緩的背后,是不是經濟驅動模式已經發生了積極變化?
上半年各省份的經濟半年報顯示,中西部省份GDP增速高歌猛進,而沿海熱點經濟省份增速放緩。放緩的背后,是不是經濟驅動模式已經發生了積極變化?
近日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消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經濟增長繼續由內需拉動主導,投資、消費表現好于出口,房地產投資比重下降,汽車以外的其他消費增勢較好。這表明,北京經濟增長正逐步擺脫對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過度依賴,內需支撐不斷優化。
在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上半年固定資產完成投資額6990.69億元,同比增長18.7%,比全國同期低6.9個百分點。從投入產出效益看,廣東以低于全國6.9個百分點的投資增速支撐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廣東正在努力扭轉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廣東在全國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方面的力度是比較大的。”廣東省統計局綜合處處長邱俊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為了轉方式,廣東沒有再拼總量拼速度,逐步改變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博士也向本報指出,深圳這幾年投資增長都在個位數,投資對深圳經濟拉動的作用明顯低于其他城市,但深圳還能保持一個比較高的速度,這也在某些層面反映出深圳的產業結構或者經濟增長的方式比較合理。
這是否意味著目前沿海主要省份已經擺脫投資驅動模式,轉向依靠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升級驅動的模式了呢?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表示了謹慎。“北京、上海可以這么說,他們的固投比較低,服務業增長比較好,產業結構調整比較好,已經走向了自主性的增長,但廣東整體上還不能這么說。”
他指出,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三者的協調方面,北京和上海在這三者已經比較均衡,而對廣東來說,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現在這個過程還剛剛開始。而且不同地區也不一樣,廣東的東西北地區和中國中西部發展程度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對廣東、浙江等沿海經濟大省來說,在經濟增長動力并未完全轉變的情況下,本身制造業尤其密集型產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境。在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等營商成本大幅提高的情況下,這些產業已經面臨著一個臨界點。
成建三認為,制造業可以按照市場調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反而不用太過于擔心。問題比較大的是以基建為主的固投方面,這種投資短期內可以拉動GDP,但沒有長期效應,因為長期效應要靠市場經濟來合理配置。“這部分主要靠政府主導,這種模式一旦出現問題,調整起來非常難。”
而到最后,靠大量的基建投入、大量的固投從而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也將很可能進一步抬升了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已經到達臨界點的沿海制造業路在何方呢?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近日來自北京市發改委的消息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經濟增長繼續由內需拉動主導,投資、消費表現好于出口,房地產投資比重下降,汽車以外的其他消費增勢較好。這表明,北京經濟增長正逐步擺脫對房地產和汽車市場的過度依賴,內需支撐不斷優化。
在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上半年固定資產完成投資額6990.69億元,同比增長18.7%,比全國同期低6.9個百分點。從投入產出效益看,廣東以低于全國6.9個百分點的投資增速支撐高于全國0.6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
“廣東正在努力扭轉依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的模式,廣東在全國率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型升級方面的力度是比較大的。”廣東省統計局綜合處處長邱俊近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為了轉方式,廣東沒有再拼總量拼速度,逐步改變依靠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傳統發展模式。
深圳市委黨校副校長譚剛博士也向本報指出,深圳這幾年投資增長都在個位數,投資對深圳經濟拉動的作用明顯低于其他城市,但深圳還能保持一個比較高的速度,這也在某些層面反映出深圳的產業結構或者經濟增長的方式比較合理。
這是否意味著目前沿海主要省份已經擺脫投資驅動模式,轉向依靠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升級驅動的模式了呢?
對此,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表示了謹慎。“北京、上海可以這么說,他們的固投比較低,服務業增長比較好,產業結構調整比較好,已經走向了自主性的增長,但廣東整體上還不能這么說。”
他指出,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三者的協調方面,北京和上海在這三者已經比較均衡,而對廣東來說,廣東的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現在這個過程還剛剛開始。而且不同地區也不一樣,廣東的東西北地區和中國中西部發展程度是一樣的。”
另一方面,對廣東、浙江等沿海經濟大省來說,在經濟增長動力并未完全轉變的情況下,本身制造業尤其密集型產業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境。在人工成本上升、原材料上漲等營商成本大幅提高的情況下,這些產業已經面臨著一個臨界點。
成建三認為,制造業可以按照市場調控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反而不用太過于擔心。問題比較大的是以基建為主的固投方面,這種投資短期內可以拉動GDP,但沒有長期效應,因為長期效應要靠市場經濟來合理配置。“這部分主要靠政府主導,這種模式一旦出現問題,調整起來非常難。”
而到最后,靠大量的基建投入、大量的固投從而帶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模式,也將很可能進一步抬升了實體經濟的運行成本,已經到達臨界點的沿海制造業路在何方呢?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