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準變奏折射三大信號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上半年,央行對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采取了每月上調一次的頻率,目前這一節奏似乎已經發生變化,7月提準概率接近于零。綜合來看,8月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依然較小。
上半年,央行對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采取了每月上調一次的頻率,目前這一節奏似乎已經發生變化,7月提準概率接近于零。綜合來看,8月央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的可能性依然較小。
回顧今年以來的六次提準不難發現,央行均選擇在月中公布,正式繳款日與公告日至少間隔三個工作日,以給商業銀行留出充足的備付時間。現在距離8月僅剩三個工作日,根據歷史經驗,基本可以得出7月不會再次提準的結論。
如果拋開經驗論,提準節奏的改變,清晰折射出影響數量型調控決策的三大信號。事實上,正是基于對這些信號的感知,市場對于7月不再提高準金率已有一定預期。
首先,新增外匯占款持續回落。本輪提準的主要目標是對沖新增外匯占款,減輕基礎貨幣投放帶來的貨幣供應壓力。去年12月至今年5月,新增外匯占款金額除今年2月為2145億元(春節因素)外,其他月份都在3000億元以上,因此市場普遍將3000億元當作觸發提準的基準線。但6月以來,隨著海外市場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下降,熱錢流入趨勢大幅放緩,新增外匯占款明顯萎縮,6月新增外匯占款額為2773億元,較5月回落近千億元。
其次,貨幣調控目標正逐步實現,政策進入觀察期。上調存準率的另一個目標在于,通過降低超儲率影響銀行信用擴張能力,進而壓低貨幣增速。經過連續上調之后,目前大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升至21.5%的歷史高位,金融機構超儲率相應降至歷史低位,貨幣乘數、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明顯回落。
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超儲率為1.5%,貨幣乘數跌至3.94,為2009年3月以來次低水平,二季度M2增速連續三個月保持在16%以下。有機構表示,估計7月超儲率已經跌破1%,貨幣乘數、M2增速有望繼續回落。從這個角度看,貨幣當局的政策目標正在穩步落實,考慮到貨幣政策顯效具有一定時滯性,央行有必要暫停腳步,給下一步政策實施留出觀察期。
第三,替代公開市場操作的必要性下降。除新增外匯占款外,公開市場到期資金也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途徑,上半年在公開市場到期規模龐大、回籠功能極度削弱的情況下,提高存準率成為數量型工具的替代性選擇。進入下半年,公開市場到期量陡然下降,截至7月26日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公開市場月均到期資金量超過6000億元,而下半年月均到期量僅為2267億元。一方面,為了平滑未來到期流動性,央行有必要提升短期公開市場的回籠力度;另一方面,到期量萎縮也降低了央行對沖壓力。這意味著提高準備金率的替代性需求隨之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前期數量型工具之所以側重準備金率,還有出于回籠成本的考慮,因為相對于1年期央票年初2.62%、目前3.50%的發行利率而言,1.62%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顯然更具優勢。不過,中債登數據表明,截至6月末,央票托管量已由去年末的4.1萬億降至2.7萬億。隨著央票存量的下降,預計管理層將把注意力由回籠成本轉回政策工具結構上來。
在上述邏輯框架下分析,8月動用法定準備金工具的可能性也較小。其一,7月海外市場人民幣升值預期繼續降溫,當月新增外匯占款或維持在3000億元以下,從目前全球市場避險情緒來看,熱錢流入下降勢頭短期內難以改變;其二,8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3520億元,低于7月;其三,貨幣政策時滯往往長達數月,在資金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政策觀察期有望延續。
當然,在穩定物價總水平仍是宏觀調控首要任務的背景下,從提準節奏的改變尚不能得出緊縮性貨幣政策已經轉向的結論,畢竟7月央行再次上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7月暫停提準也并不能斷言本輪提準周期結束。可以預期,如果未來新增外匯占款出現趨勢性反彈,央行仍有再次啟用法定準備金率這一數量調控工具的可能。
來源:中國證券報
回顧今年以來的六次提準不難發現,央行均選擇在月中公布,正式繳款日與公告日至少間隔三個工作日,以給商業銀行留出充足的備付時間。現在距離8月僅剩三個工作日,根據歷史經驗,基本可以得出7月不會再次提準的結論。
如果拋開經驗論,提準節奏的改變,清晰折射出影響數量型調控決策的三大信號。事實上,正是基于對這些信號的感知,市場對于7月不再提高準金率已有一定預期。
首先,新增外匯占款持續回落。本輪提準的主要目標是對沖新增外匯占款,減輕基礎貨幣投放帶來的貨幣供應壓力。去年12月至今年5月,新增外匯占款金額除今年2月為2145億元(春節因素)外,其他月份都在3000億元以上,因此市場普遍將3000億元當作觸發提準的基準線。但6月以來,隨著海外市場人民幣升值預期持續下降,熱錢流入趨勢大幅放緩,新增外匯占款明顯萎縮,6月新增外匯占款額為2773億元,較5月回落近千億元。
其次,貨幣調控目標正逐步實現,政策進入觀察期。上調存準率的另一個目標在于,通過降低超儲率影響銀行信用擴張能力,進而壓低貨幣增速。經過連續上調之后,目前大型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經升至21.5%的歷史高位,金融機構超儲率相應降至歷史低位,貨幣乘數、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明顯回落。
央行數據顯示,3月末金融機構超儲率為1.5%,貨幣乘數跌至3.94,為2009年3月以來次低水平,二季度M2增速連續三個月保持在16%以下。有機構表示,估計7月超儲率已經跌破1%,貨幣乘數、M2增速有望繼續回落。從這個角度看,貨幣當局的政策目標正在穩步落實,考慮到貨幣政策顯效具有一定時滯性,央行有必要暫停腳步,給下一步政策實施留出觀察期。
第三,替代公開市場操作的必要性下降。除新增外匯占款外,公開市場到期資金也是基礎貨幣投放的主要途徑,上半年在公開市場到期規模龐大、回籠功能極度削弱的情況下,提高存準率成為數量型工具的替代性選擇。進入下半年,公開市場到期量陡然下降,截至7月26日的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公開市場月均到期資金量超過6000億元,而下半年月均到期量僅為2267億元。一方面,為了平滑未來到期流動性,央行有必要提升短期公開市場的回籠力度;另一方面,到期量萎縮也降低了央行對沖壓力。這意味著提高準備金率的替代性需求隨之降低。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前期數量型工具之所以側重準備金率,還有出于回籠成本的考慮,因為相對于1年期央票年初2.62%、目前3.50%的發行利率而言,1.62%的法定存款準備金利率顯然更具優勢。不過,中債登數據表明,截至6月末,央票托管量已由去年末的4.1萬億降至2.7萬億。隨著央票存量的下降,預計管理層將把注意力由回籠成本轉回政策工具結構上來。
在上述邏輯框架下分析,8月動用法定準備金工具的可能性也較小。其一,7月海外市場人民幣升值預期繼續降溫,當月新增外匯占款或維持在3000億元以下,從目前全球市場避險情緒來看,熱錢流入下降勢頭短期內難以改變;其二,8月公開市場到期資金量3520億元,低于7月;其三,貨幣政策時滯往往長達數月,在資金利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政策觀察期有望延續。
當然,在穩定物價總水平仍是宏觀調控首要任務的背景下,從提準節奏的改變尚不能得出緊縮性貨幣政策已經轉向的結論,畢竟7月央行再次上調了存貸款基準利率。同時,7月暫停提準也并不能斷言本輪提準周期結束。可以預期,如果未來新增外匯占款出現趨勢性反彈,央行仍有再次啟用法定準備金率這一數量調控工具的可能。
來源:中國證券報
延伸閱讀
- 上一篇:貨幣政策短期或難松動 下一篇:今日辟謠(2023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