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到位疲軟 鐵總全年投資額度未完成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盡管投資數據在最后兩月呈現爆發式增長,但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仍未能完成調整后的2013年年度任務。昨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稱,來自鐵總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國家鐵路固定資產…
盡管投資數據在最后兩月呈現爆發式增長,但中國鐵路總公司(下稱“鐵總”)仍未能完成調整后的2013年年度任務。
昨日,中國政府網發布消息稱,來自鐵總的數據顯示,去年全年,國家鐵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638億元,投產鐵路新線5586公里,其中高鐵1672公里。
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了解,去年年初,原鐵道部確定的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為6500億元,后經調整,最終在8月調高為6900億元。由此看來,鐵總并未完成最終制定的任務。
鐵總人士昨日接受本報采訪時稱,去年四季度投資漲幅同比增速較低的原因是,資金到位疲軟。
在新型城鎮化和中西部發展戰略的催化下,市場人士寄望改革能帶來鐵路發展的“第二春”。
年末遭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根據鐵總官網目前可查閱的公開信息,2013年前11月,鐵路固定資產投資為5113.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4.14億元,同比增加0.9%;其中,基本建設投資4483.09億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3.77億元,同比增加3.8%。
這意味著,鐵總在2013年12月單月完成了1524.17億元的投資,是11月單月完成額821.14億元的將近2倍、全年單月平均數據的3倍多。
自中國高鐵火熱開工以來,鐵路投資數據曾一度保持著驚人的高位。2009年,原鐵道部固定資產投資7045.27億元;2010年,這一數據攀升到8426.52億元,也是截至目前最高的一年。
2011年,原鐵道部投資計劃再次刷新為8500億元,但經歷原鐵道部部長劉志軍等官員的落馬和7·23甬溫線特大鐵路交通事故等動蕩后,最后以實際完成5906.09億元收場,首次沒有完成投資計劃。
2012年,“元氣”尚未恢復的原鐵道部鐵路固定資產投資計劃為6300億元,并如期完成。2013年,隨著鐵路升溫,鐵路投資數次調高,最終定為6900億元。
記者梳理近年數據發現,鐵路投資普遍存在“前高后低”的情況,特別是每年第四季度,井噴式的數據總能保證全年任務如期完成。但2013年的情況較為特殊,即使到10月和11月,數據增幅也沒有達到預期目標,導致遺留到最后一個月的幾乎成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增長空間存疑
盡管2013年最后幾個月的月度數據并不難看,總體投資也保持穩定,但中國鐵路,特別是高鐵增長的空間引來越來越多的爭議,去年未完成的年度投資任務再次被多名市場人士解讀為鐵路增長空間下降的表現。
隨著京廣、京滬、京哈等東部地區主要高鐵的逐漸完工,中國鐵路的增長空間引來擔憂。2012年,中國高鐵十幾條線路同時竣工,高鐵網絡持續完善。當時就有學者提出,未來的鐵路投資怎么辦,相關產業會不會也過剩。
為保證中國鐵路發展的持續動力,高層領導人也紛紛向內發掘潛力,向外尋求合作。高層領導人多次“推銷”中國高鐵,為可能到來的“過剩”早日準備。
盡管政策上頻頻吹來暖風,一定程度上堅定了市場的信心,但鐵路系統不可忽視的問題仍然困擾著投資者。一名從事鐵路零部件生產的企業家昨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稱,盡管中西部鐵路的薄弱意味著巨大的潛力,但制約條件也更嚴重。“很難再出現前幾年那樣的發展速度了。”他認為。
不過,一名長期關注鐵路的分析人士并不這么認為,他對本報稱,任何一個產業都會面臨飽和后的轉型,中國鐵路未來不應該再過分放大投資數據,而應該更多地關注經濟效益和鐵路運營機制的建設。
寄望改革換取“第二春”
去年的投資任務為何未能如期完成?
鐵總一名內部人士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最大的原因是資金到位疲軟。此外,有媒體報道,由于資金缺口,全國陸續出現了鐵路項目中止的現象,如貴州境內的成貴鐵路等7個項目被迫中止,并下調新增高速鐵路通車里程計劃。
事實上,中國鐵路所承擔的債務風險一直受到關注,此前有分析顯示鐵總償還債務的高峰期將從2013年開始,屆時,鐵總將面臨更大的資金壓力。
中國審計署去年12月30日發布的《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公告又一次刷新了鐵總的債務數據。公告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鐵總(原鐵道部)匯總財務報表反映資產總額46631.59億元,負債總額29182.15億元。
鐵總的負債,屬于政府可能承擔一定救助責任的債務。公告披露,該公司通過發行政府支持債券或以鐵路建設基金提供擔保等方式舉借22949.72億元,用于鐵路項目建設。如果鐵總出現償債困難,政府可能承擔一定的救助責任。
審計署新聞發言人陳塵肇稱,鐵總的債務投向了鐵路建設項目,該公司2013年6月底財務報表反映資產總額4.66萬億元,具有穩定的經營收入,以往債務履約情況良好。
高額債務下,鐵路的融資也面臨單一、乏力等問題。目前,鐵路融資依然是通過鐵路建設基金、鐵道債券、銀行貸款等方式進行,這已經遠遠不能解決巨大的投資虧空。
在此背景下,市場人士不得不將目光轉向了鐵路改革。上述觀察人士稱,鐵路改革首要的就是解決鐵路行業的融資問題。
即使面臨多重困境,也有評論認為不必過分悲觀。《經濟日報》近日發表評論稱,隨著國家鐵路發展基金的設立,四類鐵路所有權和經營權率先向社會資本開放,以及資本市場產品創新和制度創新,地方資金、民間資本等社會資本會以直接融資、股權投資等形式進入鐵路建設和運營,將有效緩解鐵總債務負擔和利息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