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七條效應初顯:上海成交下滑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隨著滬七條的執行,上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近9周以來首次跌破20萬平方米大關,樓市進入12月后顯出冷卻的跡象。德佑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表明,上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9.80萬平方米,環…
隨著滬七條的執行,上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量近9周以來首次跌破20萬平方米大關,樓市進入12月后顯出冷卻的跡象。德佑地產市場研究部統計數據表明,上周上海商品住宅成交面積為19.80萬平方米,環比前周下跌28.5%,成交均價為25523元/平方米,環比前周下跌1.5%。金豐易居&佑威聯合研究中心聯席主任、佑威機構執行董事黃志堅認為滬七條政策性風險逐漸凸顯。
黃志堅認為,雖然從上海目前商品住宅新房的供求關系上看,總體供應依然“偏緊”是事實,特別是剛需產品,存在著明顯的價格上漲的壓力。但新房這么多年來的成交,淀積了大量的二手存量房,其中投資、投機型的比例多少,恐怕任誰也難說清。
“一旦政府將商品住宅二手交易的稅費向商業和辦公看齊,即在原來稅費的基礎上繼續加重交易稅費以打擊投資獲利,則很可能會導致‘望風而逃’,‘集體’多翻空,引發拋盤洶涌,甚至直接引發樓市崩盤。”因此,黃志堅認為政策性風險已經在累積,對于希翼投資上海商品住宅獲利者需要顧及上檔存在的風險,不能盲目地認為樓市只漲不跌而去追漲,以免最終被套。
黃志堅的推理直指成交量下跌。據金豐易居&佑威聯合研究中心數據統計,上周上海新增供應量也大幅跳水,不僅低于成交量,與商品住宅年化周均的新增供應量22.38萬平方米相比,差距也很大。進入年末,開發商的推盤意愿本來就有所減弱,加之近期的預售監管措施更是令供應情況雪上加霜。上周新增項目全都處于外圍區域,仍以剛需樓盤為成交主力。
截至12月8日,12月上海商品住宅累計成交22.14萬平方米,日均成交僅2.77萬平方米,遠低于9-11月的日均成交量。黃志堅預計,12月成交量低于90萬平方米的概率偏大。
德佑地產研究總監陸騎麟表示,12月以來,樓市熱度確實有了明顯的下降,供銷兩方面都處于低位,政策的影響正在逐漸得到體現。同時,由于年末信貸收緊和9-11月樓市需求的透支,12月的樓市成交面臨著較大的下行壓力。
盡管在11月下旬以來,十多個一二線城市發布了“階段性”收緊政策,但一批剛需和投資性需求趁政策落地的真空期或緩沖期,利用窗口期積極入市,導致在2013年11月改善需求“最后的瘋狂”行情出現,市場供求關系趨緊導致成交均價居高不下。
同策咨詢研究部總監張宏偉認為,政策層面正在呈現出市場化、經濟化手段逐步替代行政化的限購手段的趨勢,但短期內受到抑制的樓市,風險正在累積,高位入市的投資者需要時間等待下一輪套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