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看兩會:中國政府報告無亮點 政策目標偏保守
來源:路透社 |瀏覽:次|評論:0條 [收藏] [評論]
備受關注的中國人大會議昨日開幕,政府制定的2013年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基本符合預期,且報告更多著墨于宏觀政策、并未提出改革藍圖,亦沒有傳遞任何提振經濟增速超過當前水平的訊號。這可能…
備受關注的中國人大會議昨日開幕,政府制定的2013年經濟增長和通脹目標基本符合預期,且報告更多著墨于宏觀政策、并未提出改革藍圖,亦沒有傳遞任何提振經濟增速超過當前水平的訊號。這可能讓一些原本寄望將有大型投資規劃出爐的市場人士感到失望。
是次中國“兩會”因恰逢領導人換屆而格外引人矚目,在會議召開前各種傳聞和預測已經滿市場飛。但事實表明新政府頗為“淡定”和“務實”,政策目標偏保守預示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提升,更多注意力將放到調整經濟結構上。
同時,隨著經濟放緩風險下降、而通脹風險上升,貨幣政策從偏寬松向中性轉變也是大概率事件。
投資銀行花旗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總理溫家寶重申要抑制投機和投資性購房,但在改革方面言辭并未脫離近期政府文件的范疇,“新一屆領導人的改革策略和日程可能要到秋天召開三中全會時才能出來。”
和去年明確設定成長率目標為7.5%相比,“今年目標為‘7.5%左右’,這也許說明政府可以接受經濟增速略低于7.5%,”花旗中國高級經濟學家丁爽稱。
但考慮到工作報告同時也強調要維持合理經濟增長以創造就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調整經濟結構,因此“我們的解讀是季度成長率低于7%仍然是政府不能接受的,”丁爽預計2013年政府的宏觀政策應能支持經濟增速在7.5-8.0%之間。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稱,2013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維持7.5%不變,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目標有所下調至13%,通脹目標是控制在3.5%左右。
巴克萊亦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的訊息表明政府對目前約8%的成長率比較滿意,沒有計劃提振增速高于當前水準。該行預計外需不會有明顯改觀,而消費已經有亮麗表現,未來料保持穩健,并不能大幅提振經濟成長;因此經濟要想強勁反彈只能建立在持續擴張的政府基建投資上,“但從政府工作報告中看不到關于此的任何跡象”。
針對此前有報導稱中國未來10年將推出規模高達40萬億元人民幣的城鎮化投資方案,巴克萊認為“隨著時間推移這也是有可能的,但40萬億中可能包括此前十二五規劃已經列出的投資項目,這對經濟成長的凈貢獻將非常小”。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解釋稱,成長率目標定為7.5%左右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要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且必須使經濟增長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與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和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二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
“綜合權衡,該目標是必要的、適宜的,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政府工作報告稱。
**貨幣政策逐漸向中性靠攏**
中國經濟自去年四季度開始觸底回升,持續回暖已經是大勢所趨,惟基礎還不牢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通脹率底部也已經形成,正逐漸展開新一輪升勢,通脹風險不容小覷。
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是控制今年通脹率在3.5%左右,并承認今年通脹壓力仍然較大,主因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農產品和服務類價格都存在上漲壓力,且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容忽視,理順能源資源價格亦需要留出一定空間。
巴克萊認為這也許表明一旦通脹風險加劇,中國貨幣政策當局可能會比市場預期更快地采取行動。
“隨著風險從經濟放緩向通脹上升轉變,整體來看,我們仍然認為政策立場將逐漸從寬松向中性過渡,”丁爽預計,只要年底時通脹率能控制在4%下方,3.5%的通脹目標應該能夠實現。
中國今年M2增速目標為13%,低于去年的目標14%,亦反映出政府的謹慎立場;政府報告還稱要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適當擴大社會融資規模。花旗認為,這意味著去年的偏寬松政策將逐漸退出,但絕不表明政策將轉向緊縮。
上周五出爐的中國2月官方和匯豐制造業PMI雖然雙雙回落,但仍均連續數月處于榮枯分水嶺上方,意味著中國經濟仍在復蘇途中。中國2月外貿數據定于本周五(8日)出爐,2月CPI和PPI、以及1-2月工業、投資和消費數據則將在周六(9日)公布。
是次中國“兩會”因恰逢領導人換屆而格外引人矚目,在會議召開前各種傳聞和預測已經滿市場飛。但事實表明新政府頗為“淡定”和“務實”,政策目標偏保守預示對經濟放緩的容忍度提升,更多注意力將放到調整經濟結構上。
同時,隨著經濟放緩風險下降、而通脹風險上升,貨幣政策從偏寬松向中性轉變也是大概率事件。
投資銀行花旗在研究報告中指出,總理溫家寶重申要抑制投機和投資性購房,但在改革方面言辭并未脫離近期政府文件的范疇,“新一屆領導人的改革策略和日程可能要到秋天召開三中全會時才能出來。”
和去年明確設定成長率目標為7.5%相比,“今年目標為‘7.5%左右’,這也許說明政府可以接受經濟增速略低于7.5%,”花旗中國高級經濟學家丁爽稱。
但考慮到工作報告同時也強調要維持合理經濟增長以創造就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及調整經濟結構,因此“我們的解讀是季度成長率低于7%仍然是政府不能接受的,”丁爽預計2013年政府的宏觀政策應能支持經濟增速在7.5-8.0%之間。
中國政府工作報告稱,2013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維持7.5%不變,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速目標有所下調至13%,通脹目標是控制在3.5%左右。
巴克萊亦認為,政府工作報告傳遞出的訊息表明政府對目前約8%的成長率比較滿意,沒有計劃提振增速高于當前水準。該行預計外需不會有明顯改觀,而消費已經有亮麗表現,未來料保持穩健,并不能大幅提振經濟成長;因此經濟要想強勁反彈只能建立在持續擴張的政府基建投資上,“但從政府工作報告中看不到關于此的任何跡象”。
針對此前有報導稱中國未來10年將推出規模高達40萬億元人民幣的城鎮化投資方案,巴克萊認為“隨著時間推移這也是有可能的,但40萬億中可能包括此前十二五規劃已經列出的投資項目,這對經濟成長的凈貢獻將非常小”。
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解釋稱,成長率目標定為7.5%左右主要基于兩方面考慮:一是要保持合理增長速度,且必須使經濟增長與潛在增長率相協調,與生產要素的供給能力和資源環境的承受能力相適應;二是要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
“綜合權衡,該目標是必要的、適宜的,實現這個目標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政府工作報告稱。
**貨幣政策逐漸向中性靠攏**
中國經濟自去年四季度開始觸底回升,持續回暖已經是大勢所趨,惟基礎還不牢固;與之形成對比的是,通脹率底部也已經形成,正逐漸展開新一輪升勢,通脹風險不容小覷。
政府工作報告目標是控制今年通脹率在3.5%左右,并承認今年通脹壓力仍然較大,主因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農產品和服務類價格都存在上漲壓力,且輸入性通脹壓力不容忽視,理順能源資源價格亦需要留出一定空間。
巴克萊認為這也許表明一旦通脹風險加劇,中國貨幣政策當局可能會比市場預期更快地采取行動。
“隨著風險從經濟放緩向通脹上升轉變,整體來看,我們仍然認為政策立場將逐漸從寬松向中性過渡,”丁爽預計,只要年底時通脹率能控制在4%下方,3.5%的通脹目標應該能夠實現。
中國今年M2增速目標為13%,低于去年的目標14%,亦反映出政府的謹慎立場;政府報告還稱要保持貨幣信貸合理增長,適當擴大社會融資規模。花旗認為,這意味著去年的偏寬松政策將逐漸退出,但絕不表明政策將轉向緊縮。
上周五出爐的中國2月官方和匯豐制造業PMI雖然雙雙回落,但仍均連續數月處于榮枯分水嶺上方,意味著中國經濟仍在復蘇途中。中國2月外貿數據定于本周五(8日)出爐,2月CPI和PPI、以及1-2月工業、投資和消費數據則將在周六(9日)公布。